历史之最邺城(漫阅历史·古都邺城)
邺城筑城始于春秋时期,历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直备受各朝统治者的青睐。建制从县、郡、州一直发展到六朝(曹魏、冉魏、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成为中国北方仅次于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上的古邺城曾经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建设和繁荣
第一次繁荣曹魏时期,曹魏建都邺城,曹操对邺城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新城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5公里,开七门,其中南面五门(中永阳门、东广阳门-建春门、西凤阳门-金明民、北-东广德门、北-西厩门),建城的劳动力多来自于冀州,建城用的材料取自于上党之山林。各城门与内城大街相通,东西城门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殿区、署、贵族居住区域;南部为商业作坊及贫民居住区域。西侧城墙建有可供君王娱乐的冰井台、铜雀台、金凤台三台。曹操还引漳水入城,将水流引至铜雀台下,水流发出阵阵鸣响。高大坚固的城墙,彰显着邺城建筑之豪华和壮观;曹操统一北方地区以后,为了恢复战争对社会生产、经济生活造成的创伤,积极兴修水利设施、屯田复农、促进发展工商业,使北方人民有了暂时的和平安定。邺城出现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第一次繁荣景象。
第二次繁荣公元307年,西晋怀帝永嘉元年,邺城毁于战乱。公元319年,石勒在襄国自称赵王,史称后赵;公元326年,石勒将石虎定为中山公,镇守邺城,石虎到了邺城以后,大兴土木、重修三台。公元335年,石勒入邺城。但石虎叛乱将石勒之子石弘杀,自称为后赵国君,将都城自襄国迁至邺城,对邺城进行大规模兴建。石虎建邺和治邺的奢华程度在诸多古文献中均有记载,这是邺城的第二次繁荣。
第三次繁荣公元534年,孝武帝至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掌握着朝政大权的高欢将都城自洛阳迁至邺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迁都后,高欢对邺城开始兴建,因嫌弃老城的窄旧,在紧邻北城南侧开始修建新城。高欢一边征集十万余民拆洛阳旧宫殿,将建筑材料搬至邺城,又调七万余人修建新宫殿。据记载邺中南城,东西六里,南北百里六十步。新城共开十一门,城内街道均与城门相连相通。高欢修建的南邺城比曹操修建的北邺城在气势和规模上更显奢华。南北邺城构成的壮观景象以及人口规模已经远超了西魏的长安城。这一次修建后的邺城,也让邺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繁华景象。
北魏分裂后,众多僧徒也自洛阳迁至邺城,邺城一度成为北方佛教的中心,在佛教传鼎盛时期的邺城,城内佛寺多达四千余所,僧众逾八万余人,也使得佛教在东进的历程中,在此阶段再度兴盛起来。后来北周灭北齐,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开始辅政,相州刺史尉迟迥占领邺城,杨坚认为其有不忠之心,将其击败后,占领邺城,随后下令放火烧毁邺城。至此曾经呈现三度繁华的邺城,永远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和闪耀历史地位。
(注源于网络侵权删)
漫阅历史·寻迹一座城·追溯邺城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