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讲明朝历史之最(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相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
这首从明朝初年就开始流传的民谣,如今依然在我国的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福建甚至等地区广为传颂。
从流传的民谣里,我们也可以对大槐树移民略知一二。
随着近年来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寻根祭祖”文化的兴盛,洪洞大槐树每年的节假日都会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据方数据显示,目前世界约四分之一的华人,都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这么庞大的数据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关于移民的真相,至今仍无真切的历史文献。只是很多学者一致认为,移民是为了明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史料记载元朝末年,统治者对外用兵,很多人都于战乱,中原地区(也就是河北、河南等地)人口锐减。
与此,再加上黄河流域水灾不断,大多田地村庄都被淹没,还有旱蝗闹灾,瘟疫不断,致使人口更加稀少,基本上所有的村庄废墟,田地荒芜。
这一现象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了朝廷的财政收入,甚至威胁到了明王朝的统治,为此,统治者不得不做出“移民”的决策。
于是,一场从1368年到1418年,持续50年的浩浩荡荡的移民便开始了。50年间共大规模移民18次,约140万户登记在册。
当时,明政府完全不顾移民地地区百姓的想法,贴出告示:“愿意移民的人,在家等待。不愿移民的人,3天内赶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合。”
于是,3天内大约有10来万不愿离乡的人聚集到树下,这时候大批兵突然将他们通通围住,全部捆绑起来,在百姓一片哭喊叫骂中开始登记造册。
此时人们才知道上当受骗,以前的告示,就是为了吸引人们过来。
手无寸铁的移民们,面对方兵的强制执行,无可奈何只能屈从。
临行之时,他们悲伤地看着故乡,听着栖息在树权间的老鸹发出一声声哀鸣,大家不禁潸然泪下,频频回首。
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于是也才有了文章开篇的4句民谣。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对明朝洪武年间的这次“大槐树”移民并不陌生。
关于这次移民的背后,听说还有一个离奇的“故事”。
那就是,胡大海的复仇。
要讲明白这个故事,还得从胡大海的父亲开始说起。
据说,元朝末年,有个姓胡的举子上京赶考。走到林虑山下时,突然狂风大作,窜出一只赤褐色长毛猩猩,猛向举子扑来。
当猩猩正欲下口时,却见那举子白光净面,十分俊美。于是动了心思,就把吓昏的举子背到小西天猩猩洞里。
举子醒来后,只见山洞幽深,弯弯曲曲,阴森潮湿,到处扔着野果皮壳,黑猩猩正匍匐在地上,睡在身旁。举子本想逃跑,但洞口被碾盘大的巨石挡得严严实实,挪都挪不动一点。
无奈只好被迫屈居下来,日子长了,猩猩生下一子,似猴又像人,满身长毛。母猩猩喂奶捕食,举子教他说话,起名叫胡大海。
胡大海慢慢长大之后,举子就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胡大海。一天,趁母猩猩出洞捕食,举子和胡大海掀开洞口巨石,父子两逃跑了出去。
母猩猩回来,一看洞口敞开,立刻意识到他们父子俩已经逃走,便顺着山梁向南追赶。
追到金牛山下河交沟,滚滚淅河挡住了去路,只见他们父子俩正淌水过河,母猩猩便“扑通”一声跳下河去追捕。
眼看就要追上了,举子顺势将儿子推上岸,返身扯住母猩猩,把它引入河水深处,淹。
就这样,胡大海正式重返人间。
他孤苦伶仃,走村串户,乞讨为生。因其生的相貌丑陋,毛发很长,当地人都叫他“老毛虎”。
现在林县人常用“毛老虎”来吓唬胆小的人。
胡大海饭量大,白天他要饭吃不饱,就到山上采摘野果充饥。夜晚,宿在人家门楼下面。家里人害怕他,就故意往外泼水。冬天,冷冷冰冰,逼得他离开。胡大海受到的各种歧视和耻辱,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
最奇葩的是,有一天,他来到一户财主家门口要饭,有个刁薄的财主婆恶狠狠地嚷“快滚开,我家有油饼,就是擦了屁股也不给你吃!”
说着取起一张油饼,擦了擦小孩的屁股,扔给了狗。
这还不算,她还吆喝恶狗去咬胡大海,把胡大海浑身咬的鲜直流。
幸好有个穷人可怜他,倒给他糠菜稀饭吃,给他破衣旧鞋穿。胡大海才得以活命,从那时起他恨透了财主,决心打富济贫。
后来,胡大海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凭借他力大无穷、作战勇猛、屡建奇功,竟成了明朝的开国功勋。
洪武二年林州改为林县。胡大海启奏皇上要到林县雪耻报仇。朱元璋念他开国有功,准奏他杀一箭之地。
所谓“一箭之地”,就是一次射箭所能射到的范围。谁知他的手下王虎,到了林县没有找到当年侮辱胡大海的那家财主,将一支箭射在了老雕身上。
老雕负伤乱飞,飞遍了整个林县,虎王竟带兵杀光了全县人。造成尸骨遍野,流成河的惨景。
事后,胡大海大怒,斩了王虎,并向皇上请罪。皇上念他功高且认错,给他免了罪。为了弥补胡大海的过错,朱元璋又下旨将山西泽州、潞州一带居民迁往林县。
关于胡大海的这个故事,记得老梁在一期节目里也曾经讲解过。
这样的故事看起来荒诞离奇,但也说不准是整个大槐树移民的导火索。在尘封的600年历史深处,没有人能够解的开。
读者们,关于“大槐树胡大海复仇”故事,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来源文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