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高薪养廉”的罪与罚为何没有达到

考古发现 2025-03-17 00:22www.nygn.cn考古学家

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些人的行径奢华至极,甚至连被誉为清廉楷模的司马光也忍不住对其子发出警示,以寇准为例,司马光直言不讳地评价道:“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想象一下,寇准这位在百姓口中被誉为清官的标杆,其生活之奢侈已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那么,那些被百姓提及的贪官如蔡京等人,他们的奢华程度更是难以想象,恐怕在“奢靡”前面加一个“更”字都不足以形容。

随着官员子孙的繁衍,“荫补”制度使得官员数量急剧增加。从真宗时期的一万官员,到仁宗年间短短四十年间,官员人数翻了一倍还多,到了英宗时期更是接近三万之众。这种庞大的官员队伍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撑,然而宋朝的中央财政收入却越来越紧张。

北宋初年,财政收入两千万尚可结余大半,然而到了仁宗年间,尽管国家不断上调税赋,国库收入甚至达到了一亿三千万以上(一说为一亿五千万,相当于唐朝的七倍),然而却没有一分一毫的结余。这种财政压力在百姓的生活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

方腊的起义檄文便揭示了这一切的根源:“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他们榨取百姓的血汗,“声色、狗马、土木、祷祠、甲兵、花石”等靡费无度,再加上每年向西、北二地的敌人支付的巨额金银绢帛,无不来自于百姓的辛勤付出。

可以说,宋朝的高薪制度并非出于主观上的养廉目的,然而这一制度并未起到养廉的作用,反而耗空了国家财政,成为宋朝积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制度使得官员们过上了奢华的生活,却也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宋朝的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