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临刑前念了一首诗,为何在场官员全被处死

考古发现 2025-03-17 04:36www.nygn.cn考古学家

在古老的大明王朝,有一桩案件震惊天下,因蓝玉的谋反叛逆罪,超过一万五千人遭到牵连诛杀。蓝玉,一个曾身披多重荣耀的将领,因女儿嫁入皇室而享尊贵地位,最终却被处以残酷的刑罚——剥皮处死。

刽子手精心执行刑罚,将蓝玉的人皮完整地剥离下来,以软草填充后,送往蜀王府,交给蓝玉的女儿作为纪念。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官员在搜查蓝玉府邸时,发现了一幅书画,作者是岭南才子孙蕡。这位文思泉涌的诗人,以其出色的诗歌被誉为“岭南诗宗”。他早已看出明朝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曾为地方官员起草降表,推动了广东的归顺。

在朱元璋严格管束下,孙蕡的仕途并不顺利。尽管他小心翼翼,却在短短几年内两次犯错。第一次犯错时,他被罚去修建京师城墙,劳动时放歌粤语诗歌,竟得到了朱元璋的欣赏。第二次犯错后,他被罚到辽东保卫边疆。

蓝玉案爆发后,孙蕡因向蓝玉赠送书画而被抓。他被判处死刑,没有申诉的机会。在刑场上,孙蕡感叹不已,即兴作诗一首。这首诗虽是一首情诗,却被人误解为暗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意味。

有人将孙蕡的诗歌呈给朱元璋,看完后朱元璋大怒,责问监斩官为何隐瞒此好诗。朱元璋痛心疾首,追责在场所有官员。他下旨将刑场的所有官员全部处死,一方面展现了对人才的珍视,另一方面也是灭口,确保那首诗歌不再流传,维护自己的声誉。

这桩案件不仅展现了朱元璋的铁腕统治,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无奈。孙蕡的诗歌成为了他悲剧命运的注脚,而那场刑场上的诛杀,更是为大明王朝的历史增添了一抹沉重的色彩。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