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始末诸将失和军心瓦解
考古发现 2025-03-17 16:53www.nygn.cn考古学家
中日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自遣唐使时期开始,两国关系经历了微妙的演变。从日本向中国学习、遣使示好,到倭寇频频骚扰东南沿海,中日关系逐渐恶化。
那么,在明代之前,两国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在他的作品《木兰花慢》一词中,揭示了元日两国的关系。词中提到“伏波勋业照青编,薏苡又何冤”,显然在元代,中日两国已有不睦甚至战事。
白朴的词中提到的“倭奴”二字,是对日本的古称。这一古名源于汉代,当时日本列岛南部的“倭王”为树立自身权位和王位,遣使朝贡,希望获得汉王朝的赐封。最终,光武帝赐其为“倭奴王”。直到唐代咸亨年间,这个受封于的“倭奴国”才改称“日本”,开始有自立门户的意向。
进一步查阅《元史》,我们可以发现,白朴词中所描述的中日之战,实际上发生了两次,并且都在忽必烈在位期间。起初,忽必烈并无东征日本的打算。从至元三年到九年间(1266-1269),他还曾屡次派使臣出使日本,意图通好睦邻。
对于当时的大元帝国来说,征服日本并未被纳入其全球征服的蓝图之中。大元帝国铁蹄踏遍欧亚,一条马鞭征服世界,以为日本必将臣服。忽必烈并未挥动马鞭进军日本,而是选择派遣使臣通好。历史并未如大元帝国所愿,中日两国的关系在元朝时期已呈现出复杂的态势。
在这段历史中,中日两国的关系既有交流学习,也有冲突战争。这种复杂的关系模式,反映了两个文明在古代世界的互动与碰撞。对于今天的中日关系来说,理解历史、正视历史,是构建未来友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上一篇:齐国在齐桓公去世后,为什么再也没有成为春秋的
下一篇:没有了
考古新发现
- 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的始末诸将失和军心瓦解
- 齐国在齐桓公去世后,为什么再也没有成为春秋的
- 大将卞祥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 历史之最图片卡通画(红色故事绘——党史上的今
- 库存创造历史之最(金种子酒何秀侠渠道库存达
- 古代世界五大方阵中古罗马方阵排名垫底 秦军方
-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有多穷你可能永
- 吴王夫差为什么没有对越王勾践斩草除根?
- 魏佳氏的第一个女儿,最后什么结局?
- 刘禅对孔明非常信任,为何却在孔明死后抄他的
- 古代皇帝和太后相比 两者谁的权力更大
- 宋太祖推出的强干弱枝之术”是什么意思
- 张皮绠是谁 为什么喝酒吹牛会被抓起来处凌迟呢
- 历史上方腊到底是被谁给打败的?
- 最新世界最小狗排行,英国袖珍狗(只有6厘米长
- 太监和侍卫都是皇宫中的男子 侍卫为何不像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