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制度简介清朝的科举制度是怎样发展的

考古发现 2025-03-17 17:17www.nygn.cn考古学家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百年长者黄章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这位来自广东顺德的百岁老人,竟然在曾孙的陪伴下,跨越千山万水,远赴京师参加那场盛大的科举考试。当时的科举考试却笼罩着一层阴影,舞弊行为层出不穷,贿买、夹带、顶名、冒籍、枪替、传递等种种手段令人不齿。

在科举考试的黑暗时期,不乏有道德底线的主考官,但也有许多如俞鸿图这般被金钱腐蚀的人。据说俞鸿图在一次科举中,就卖了47个秀才的名额,从中牟利12000多两。而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也在一次为儿子考举人的关键考试中密定关节,最终因败露而身陷囹圄。

面对近代西方和现代科学的冲击,科举制度逐渐陷入了困境。1898年,维新派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这一制度,宣布废除八股考试。变法失败后,科举制度依然艰难地维持着。为了缓和统治危机,清终于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于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并停止八股考试。四年后的9月2日,一批高官联手向朝廷提出改革建议:“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这一天,清正式下令停止所有乡试和会试,科举制度的历史正式宣告终结。

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在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体系。这一考试竞争体系所延伸出的官僚选拔制度,将封闭的等级社会转变为流动的等级社会——“考试选举社会”。在这一制度下,无数寒门学子通过刻苦努力,实现了人生的跨越。这一制度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使其在当时的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超越了其他任何民族和国家。可以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唐朝初年突厥连续八次入侵,结果如何?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