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上位后,为何要对科举制进行改革呢?

考古发现 2025-03-25 20:41www.nygn.cn考古学家

即位之初的帝王,面对的是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一方面要稳定国内政局,一方面要抵御外敌的侵略。这样的背景下,武则天亟需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而军事人才的选拔成为其中的关键。

她采取的选拔方式主要是设立制科和常科两种制度。制科是由皇帝下令举办的考试,时间不确定;而常科则是我们熟知的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虽然唐太宗时期科举制已经确立,但仅限于文科。武举制的出现,则是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即公元700年。

在武则天即位之初,通过制科选拔军事人才的方式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制科考试过于频繁,且选拔标准偏重武力而忽视谋略,导致选拔出来的人才多为有勇无谋之辈。甚至存在徇私舞弊、任人唯亲的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左补阙薛谦光向武则天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选举之法应以实才为本,取舍之间关系到国家的风化。他批评当前的选拔方式过于浮躁,只注重表面的武力表现,而忽视真正的才能和谋略。他引用历史典故,强调选拔军事人才应当注重文吏的行政能力,武吏的勇猛与谋略。只有真正考察他们在官职中的表现,才能准确评价他们的才能。

薛谦光的这种思想可以归结为“谋将”。他强调,一个出色的将领不仅要擅长武艺,更要具备判断战争形势、制定战略决策的能力。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谋将的典范,他们虽然不擅长武艺,但能够在战场上运筹帷幄,胜过无数只擅长武艺的猛将。

薛谦光的上疏引起了武则天的高度重视。从此后武举的发展情况来看,“谋将”思想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唐代统治者越来越重视武将的谋略,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军事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薛谦光的思想不仅为当时的军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后世的军事人才培养树立了榜样。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