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成就了武则天?武则天的权利巅峰

考古发现 2025-03-25 23:30www.nygn.cn考古学家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危,考虑到太子尚年轻,只有三年东宫经验,处理国事尚显稚嫩。于是高宗遗诏命其信赖的宰相裴炎与两位侍郎刘奇贤、郭正一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登基,并特别授权他们在必要时可决断军国大事,但同时也特别指出需取得天后武则天的意见。这并非全盘授权武则天临朝管理国事,而是在遇到重大决策时,与大臣们商议不决时,方可寻求武则天的意见。

在高宗去世仅三天后,裴炎便上奏称嗣君尚未正式册封并听政,不宜匆忙发令宣敕。他建议所有政令皆以太后武则天的名义发布。这一史无前例的建言如甘露降世,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武则天的权力欲望。

自武则天成为皇后以来,她逐渐掌握了朝政参决权。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她对于掌控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欲望愈发强烈。高宗的遗诏虽然赋予她部分权力,但明确限制了她的决策范围,这无疑使她感到失落。如今皇帝已经成年,她作为皇太后,显然无法过多干预政事。

裴炎的建言成为武则天取得国事处分权的契机。当太子正式受册继位并尊她为皇太后时,她紧紧抓住权力不放,没有任何还政的意图,从此“政事咸决焉”。

可想而知,除了顾命宰相裴炎,其他人是不敢提出这样的建言的。如果没有裴炎的这次建言,武则天可能难以找到正当的理由取得国事决定权。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皇帝逐渐巩固对政事的控制,武则天也只能无奈地淡出政治舞台,去过她那富足高贵、含饴弄孙的太后生活。历史的走向或许将因此改变。

裴炎的建言不仅满足了武则天的权力欲望,也为她在历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石。这位曾被高宗信赖的宰相,以其独到的政治智慧和敏锐的判断力,不仅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也为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