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的覆灭:谁应担责?
东吴集团,坐拥江东六郡,有长江天堑作为保护,似乎不应如此迅速走向灭亡。然而历史却是残酷,晚年孙权的昏庸与后代子孙为皇位的争斗,最终导致了这个庞大的帝国的覆灭。史学家裴松之在为《志》作注时,指出了两个根本的原因。
裴松之认为,孙权随意废立太子,加剧了东吴集团的动荡。如果孙权不废和,即便后来皓继位,东吴的灭亡又会有何不同呢?显然,裴松之将孙权晚年的昏聩视为东吴灭亡的。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依据呢?从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反复无常来看,他确实要为东吴的灭亡承担重大责任。
在这场争夺皇位之战中,许多重臣受到了无辜牵连,甚至陆逊这样的重臣也被胁迫致死。孙权的做法令人费解,他更偏爱鲁王孙霸,导致后者生出野心,开始敌视太子孙和。孙权的长女孙鲁班因为与孙和之母王夫人有矛盾,也开始仇视孙和,并与孙霸站在同一立场上。在孙霸和孙鲁班的谗言之下,孙权终于起了废掉孙和的打算。威望最高的陆逊,也因受到牵连而被排挤,最终被迫致死。
尽管孙权在某些时刻表现得昏庸,但他也并非完全不明事理。他知道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会带来混乱,甚至可能使东吴走向灭亡。然而讽刺的是,即使明知这个道理,孙权仍然纵容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之间的争斗。从这方面来看,孙权确实要为东吴的灭亡负起很大的责任。
孙权不仅废掉了太子孙和,还赐死了鲁王孙霸,将幼子孙亮立为继承人。随着孙亮的年幼继位和朝政大权的更迭,东吴朝局乱象频现。最终,随着孙亮被废、孙休早亡,吴主的位子落在了孙皓手中。巧合的是,孙皓正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他荒淫残暴的统治使得吴国内部混乱不堪,面对进攻,东吴最终只能投降,走向了灭亡之路。这一切的源头,不得不让人思考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