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中的挥泪斩马谡,是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马谡,身为诸葛亮的得意门生,谈论兵法战略时备受诸葛亮的赞赏。马谡虽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却缺乏实践的经验。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委派其驻守战略要地街亭,不料马谡将营寨扎于山上,被魏军围困,导致街亭失守。为了警示众人,诸葛亮忍痛斩杀了马谡。
守街亭的任务在当时的情势下至关重要,关乎北伐的成败。诸葛亮麾下虽有众多大将,但能够胜任此任务的人并不多。那么,这三人究竟是谁呢?
我们考虑诸葛亮本人。他第一次北伐时,上奏《出师表》表达了其雄心壮志。在出兵前,诸葛亮已经全面考虑了形势。此时的蜀国,经过多年的整顿,军事实力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再加上魏国刚刚经历领袖更替,内部混乱,正是进攻的大好时机。第一次北伐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占领了魏国北部的一些城池,下一步便是直捣长安。
尽管蜀国人才济济,但在守街亭这个任务上,却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老将虽经验丰富,但可能体力不支;刚刚收服的姜维,虽然勇猛,但归降时间尚短,难以完全信任;关兴、张苞虽年轻勇猛,但智谋和经验不足;马岱则有勇无谋。至于赵云,虽然武艺高强,但此时已经年迈,且诸葛亮可能希望保存其一生的威名,未派其前往。
而魏延,一直不受诸葛亮的信任。在收服魏延时,诸葛亮就预感到其日后可能反叛。在守街亭的人选上,诸葛亮左右为难。他既需要寻找一位能够胜任此任务的大将,又要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虽然上述几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但都不完全符合守街亭的任务要求。或许,这正是诸葛亮的无奈之处,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在这个决策的背后,体现了诸葛亮的深思熟虑和英明睿智。他必须考虑到每一个因素,不能有任何疏忽,因为这将关乎到整个北伐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