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本之争的结局朱常洛最终稳定了太子之位
历经册立之喜,太子之路却仍然充满了波折与危机。尽管已经登上了太子的宝座,然而待遇并未随之改善,地位也未得到提升,处境依然岌岌可危。这一切,从三十一年前的“妖书案”便可见一斑。
这所谓的“妖书”,其实是一场关于皇位继承的暗涌。书中大意透露,神宗皇帝立朱常洛为东宫,不过是迫于情势,日后必将改立常洵。这样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福王之国的问题紧密相连。
按照既定的规矩,福王成年后应赴其封地。郑氏对于立储之事并未死心,仍将福王留在京师。神宗皇帝也故意拖延,这实际上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虽然太子已立,但地位并不稳固,随时有可能被福王取代。廷臣们为保太子地位,纷纷上疏请求福王赴封地。
面对廷臣的请求,神宗皇帝总是以各种理由推延。大臣们早已洞悉其推延政策,不断上疏力争。这场国本之争持续了近三十年,直到李太后的介入,福王终于在四十二年三月赴封地,这场争斗才最终落下帷幕。
在这场国本之争中,神宗皇帝其实更倾向于立宠妃郑氏之子为太子。若非大臣们前赴后继地劝谏、力争,朱常洛能否成为太子尚难断言。明清时代并非人们想象的那般皇帝意志统领一切、一切都是专制。
皇帝的行为若违背礼法、规则,也会遭到官员们的反对。例如,在国本之争中,皇帝想立朱常洛为太子的行为并不符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从而遭到官员们的反对,最终在压力下皇帝放弃了不合理行为。
进一步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确实存在约束皇权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来源于制度性的强硬规定,而是官员对于政治合法性的理性坚守,以劝谏、力争甚至请辞等方式表达出来。我们也不应将这种约束看得过高,毕竟,这种约束并不能时时束缚住君权的越轨行为。历史长河中,皇权的波动与演变,始终是中国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考古新发现
- 国本之争的结局朱常洛最终稳定了太子之位
- 五胡乱华时期,中原到底经历了什么?
- 大唐之最高检查官穿越历史(2023第13周云芨、须
- 历史上的李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 在古代,一两银子有多值钱?
- 耶律阿保机不曾传位给长子耶律倍 为何耶律倍的
- 福州天气预报一周
- 曹丕和曹植作为对手 曹丕胜出后为何没有杀曹植
- 古代对女子贞洁看的那么重 寡妇的生活究竟是什
- 同样都是在皇宫里面工作 御厨为什么不用净身
- 他被叔叔抢了王位,最后消失在皇宫
- 武汉名小吃热干面到底是谁发明的?热干面是如
- 刘邦是如何带着自己的混混朋友们打下江山的呢
- 清朝到底有没有昏君呢 事实却是这样的
- 如果关羽逃回蜀汉,刘备会用军法处置他吗?
- 康熙和乾隆为什么对千叟宴如此热衷 千叟宴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