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宋朝史学家司马光是如何评论三家分晋的
《资治通鉴》的开篇,是以三家分晋这一历史大事件作为起始的。这一决定并非随意,而是源于司马光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他认识到,三家分晋不仅是晋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更是周王朝礼制崩溃的象征。这一事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但在司马光看来,这是君臣之礼彻底破坏的开始,是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周纪第一篇,从周威烈王开始,记录了这一时期的大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一举动在司马光看来,是礼制崩溃的明显例证。他强调,天子的职责在于维护礼制,区别职分,名正言顺。礼的重要性无以复加,而名分更是礼的核心。
司马光痛心于周天子封晋国大夫为诸侯,认为这是礼制丧失殆尽的表现。他阐述了周文王编《周易》时,把《乾》《坤》两卦放在首位,遵从尊卑上下的礼义关系的重要性。对于周天子封晋国大夫为诸侯的举动,他认为这是天子自己破坏了礼制。
司马光的观点一直贯穿在他对后世历史事件的评价中。他认为,礼制的崩溃导致了天下人以智谋和实力相争,圣贤的后代原本为诸侯的国家被消灭,人民离散除灭。他对此深感悲哀,对周天子感到失望。
在司马光看来,名分是礼制的核心,守住名分就是守住了礼制。韩、赵、魏三晋虽然强盛,但如果他们不顾天下人的诛伐而侵犯礼义,那他们将自立为诸侯。他们却向天子请准册封,这意味着即使是强盛的诸侯也不能违背礼制,而真正破坏礼制的是天子自己。司马光的这一观点,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这一篇关于《资治通鉴》开篇的解析,旨在深入解读司马光的历史观和其对礼制重要性的认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深入理解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以史为鉴,更好地面对未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部为我们提供历史智慧的重要著作。
考古新发现
- 解密宋朝史学家司马光是如何评论三家分晋的
- 元朝期间一共换了十一位皇帝 为什么他们都如此
- 和珅为什么不巴结嘉庆 而是落到被杀的下场呢
- 卢俊义上梁山很晚,为何却能排在第二位呢?
- 明朝火器那么先进,为何清朝不重视火器?
- 仁宣之治的简介仁宣之治竟是明朝最昌盛的时
- 慈禧西逃的时候是因为被发现 而没有带上御林军
- 童贯是一个太监,为何会让他统帅北宋兵马
- 被演义黑的最厉害的人物,周瑜历史上是个什么
- 雍正的真相死因是什么 为何他的墓中没有头颅呢
- 三国武将排名的时候,为什么赵云会排在关羽前
- 重庆历史之最主题推荐(重庆历代行政长官——傅
- 张石顽清初医学家,名璐,字路玉,晚号石顽
- 鬼谷子的中心思想鬼谷子思想和道家有何区别
- 孔圣人的早年经历是什么样的?孔圣人生平简介
- 古代封侯到底有什么样的权利 不用工作都不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