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数学家有哪些?曾扬言宁愿在美国刷盘子

生活趣事 2023-08-14 13:31www.nygn.cn生活趣事

中国的数学家有哪些

1、华罗庚

国民时期1924年初中毕业,未上过高中,大学,凭借12年努力和研究,1936年调入清华学校,开启中国大师时代,师从20世纪数学大师哈代先生(剑桥三一学院数学系),在解析几何,数论,泛函数方面有极高造诣,入选人类文明史88名伟大数学家。

2、张益唐

张益唐于1978年—1982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5年,师从著名数学家、北京大学潘承彪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2014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6年,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 。

3、陆家羲

这是中国的“费马”,中国现代数学家,证明两个百年数学难题(组合数学方面),最有可能获得“菲尔兹奖”的中国人,在西方享誉很高的荣誉,上海人,东北师大毕业,包九中物理老师,享年47岁,一代天才在孤独和落寞中离去,一生潦倒,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曾扬言宁愿在美国刷盘子,也不回国的北大留学生,如今过得怎样

无论在什么时代,在哪个国家,都存在着一些崇洋媚外的人,他们一味地追求外国的“自由”,而忽略了国内的发展。在前几年就有一位在外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毕业晚会上这样说到

“五年前,我乘坐中国的飞机抵达美国。在踏出达拉斯机场航站楼的那一刻,我就赶紧把我先前在中国准备好的五张口罩里取出一张戴上,但当我呼吸到美国的第一口空气后,我摘下了口罩。这里的空气是如此的清新甜美,显得格外地奢侈。”

在中国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每年中国都会有许多留学生出国留学,有一些学成归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也有一些人被国外的“自由、民主、清新甜美的空气”所吸引,投入外国的怀抱,曾经就有一位北大的高材生,宁愿在外国刷盘子也不愿意回到国内。

01

这位北大高材生就是张益唐,1955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是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母亲是公务员,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家庭出生,张益唐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张益唐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在其九岁时就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在其十五岁时,张益唐跟随母亲被下放到了农场,几年之后,回到北京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1977年,高考恢复,张益唐在经过几个月的系统复习之后,在1978年参加高考,从百万人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顶尖大学——北京大学,并进入数学系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师从潘承彪教授,继续在北大深造。1985年成功获得硕士学位,并在北大校长丁石孙的推荐之下,张益唐作为公派自费生赴美留学,在美国普渡大学深造,师从台湾代数专家莫宗坚,1992年从该校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02

张益唐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本该前途似锦,在此之前张益唐的博士论文却出了问题。张益唐在撰写论文时,引用了导师莫宗坚的一些理论,这些理论还未得到证实,在论文推出之后,被发现其理论是错误的,张益唐的论文没有通过,数年来的努力都白费了,直到张益唐37岁时,才拿到博士学位。

或许是在张益唐论文的影响之下,莫宗坚的一篇新论文也遭到否定,由此可见两人之间产生了不可调节的矛盾,在张益唐毕业之后,导师并没有给张益唐写推荐信。

在莫宗坚的影响之下,张益唐找不到如意的工作,迫于生计,只得选择在饭店刷盘子、打零工。当时十分欣赏他的丁石孙校长知道张益唐的境遇之后,邀请他回北大教书,他宁愿在美国刷盘子,也不愿意回北大任教。

03

就这样在美国生活了多年之后,在1999年,张益唐偶遇校友,并帮助校友解决网络设计问题,为了感谢张益唐的帮助,校友给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找了一份讲师的工作,张益唐也在学校中一边授课,一边进行着数论的研究。在其58岁时,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素数的有界距离》,让自己进入数学界。2014年他因为对数学的诸多成就,获得了弗兰克·奈尔森·科尔数论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在美国普渡大学颁予张益唐“杰出校友”的时候,他却说道

“我大概不会去领这个奖的。可以这么说, 北大是我唯一的母校。”

在2016年还成为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系终身教授。

而关于张益唐拒绝回国的原因,有人说他“崇洋媚外”,也有人说他不愿为母校抹黑,想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后来张益唐对这件事,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拒绝回国的原因

因为当时祖国并没有太多的物质支撑,与他学术相同的数学家亦是少之又少。

她任教山东大学,后被清华聘请,破解国际通用哈希函数而出名,她是谁呢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战争,也没有永远的和平。战争与和平交替存在。没有永远的光明,也没有永远的黑夜,光明与黑暗相伴而生。有密码墙,就是破裂密码墙的计算方法。尽管没有永远足够安全的密码,但我们会一直进步。在中国有一位这样女教授,她破解了世界上著名的通用哈希函数,就好比一个人赤手空拳,在一天之内造出一架飞机飞上天!让我们来一起了解王小云教授吧。

1966年,王小云出生在山东省的诸城。父亲曾是山东一所师范学校数学与化学班毕业的学生,而王小云显然遗传到了父亲数学好的基因,,在父亲的带动下,王小云就表现出对数理化深厚的兴趣。后来,在王小云高考的时候,由于数学成绩特别好,她就报考了山东大学的数学系。而山东大学的数学系也是卧虎藏龙之地,有潘承洞等数学高高手在此坐镇。潘承洞曾和潘承彪合著了《哥德巴赫猜想》是关于这一数学理论猜想的又一力作,受到广泛关注。由此可见,王小云的求学生涯一定收获累累。

1987年,王小云成功考到山大的研究生,跟随潘承洞学习。一年多以后,潘承洞发现王小云更擅长密码学方向的研究,建议她转攻密码学。王小云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开始了她艰苦研究的密码学历程。又过几年,王小云考上基础数学专业的博士,并在本校担任老师。王小云开始自己一个人埋头研究密码,一研究就是十年!而且当时国家并没有给予相关的经费支持,这样简劣的条件下,王小云没有放弃,沉浸在知识的象牙塔里。

于是王小云从当时最安全,也是全世界最通用的哈希函数开始研究起。当时的她也没有很大的想法说非要干出个什么来。结果后来破解了被许多专家声称不可破解的哈希函数。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哈希函数是如何运行的。MD5和SHA-1这两个函数是一种加密的哈希函数,而且两者的返回值永远是固定的。,他们也是由于具有以下特性而被广泛运用于加密中不可逆的特性、有“蝴蝶效应“的特性,就是在原始数据中有些微的改变都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差异、而且这两个函数具有“标注唯一“的功能。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证明哈希函数是如何具体使用的。比如我们在一个网站中输入自己的账号和密码。当这个账号和密码以正常的形式被储存在数据库里遇到的风险会很多。比如管理员有可能偷偷泄露掉你的账号和密码,致使你的数据外传,这个风险不言而喻,是极高的。而如果用这两个函数来对帐号和密码进行加密使用后,再储存在数据库里,比如输入了1234,经过加密后被储存的则是一串固定的没有常规意义的密码,而想要破解这串没有常规意义的密码是非常有难度的,,哈希函数具有很高的安全度。

2004年,美国召开了国际密码大会,王小云在这个大会上做了自己的报告。她声称自己找到了破解国际上通用的哈希函数MD5和SHA-1的方法。随后,王小云团队展示了就MD5的破解办法——碰撞攻击理论。这个理论就是讲,在使用MD5的时候,会出现2的128次方个值,这个值不是无穷无尽的。用所有的值和MD5所产生的值进行相似对比。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让一个星星不停地敲打键盘,总有打出一部红楼梦的一天,王小云提出的碰撞攻击理论在理论程度上是可行的。而且她的理论会加快这种碰撞速度,这样出现两个相同值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哈希函数MD5的安全性就有了漏洞,不再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不可攻破。

2005年,王小云团队又提出了破解SHA-1的理论方法。不断打破密码界神话的人物王小云教授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相关的协会向业界内的全部学者征集更安全的密码算法,攻破了当时世界上最通用的密码算法后,王小云投入了新的哈希函数密码的设计。这年七月份,王小云被清华大学聘请为讲座教授,她联合国内的其他专家们开始设计更高级的密码算法。最终研究出新一代的函数算法SM3。王小云和她的团队则帮助推动MD5等函数的逐步淘汰和新一代密码算法的应用。如今,SM3被大规模的应用到我国许多软件中去。

密码的设计永远在进步,破解密码的办法也永远会有人想到,只有不断的进步,安全性才能得到保障。王小云在国家的密码算法安全性上做出的突破性贡献是无法忽视的。而且她能用十年来默默研究,在密码的领域不断深耕。如今,国家会在项目推动上给予大力资金扶持,他们这些教授有更好的条件去纯粹的做相关的研究。我们需要做更多来让国家,让人民更有安全感,尽力去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与利益。王小云曾说,密码的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这么高的原因就是不断有人想出新办法。因为我们就必须全面的分析密码的漏洞,这样就能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该如何防范,怎么防范。2019年,王小云荣获未来科技大奖。夺得过这个奖项的人无一不为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小云从小有着比较良好的家庭影响,她继承了父亲对数理化的喜爱,在后来的日子里也默默坚持,沉下心来去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勤学苦读。脱离掉学术氛围,王小云也有着普通的爱好,她喜欢养一些鲜花,或者做简单的家务都能让她放松,,集邮也是王小云的兴趣爱好之一。

近代中国最有名的数学教育家是谁

1.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
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庚无疑是天分最为突出的一位!!
华罗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的中都作出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
从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位传奇数学家,一生最高文凭是初中,早年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就后,闻知新中国成立后,发出“粱园随好,非久居之处“呼吁在国外的科学家学成回去报效祖国,跟他代在闻讯回国的科学家,许多都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有:
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导弹做出贡献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国创立了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
回国后华罗庚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数学,并建立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培养了大批数学家如陈景润,王元等号称华学派,后来致力于应用数学,将数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
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
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2:
2.陈省身
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
他对整体微分几何的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数学发展。
他创办主持的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承前启后的数学家。
在微分几何领域有诸多贡献,如以他命名的“陈空间“,“陈示性类“,“陈纤维从“
一位数学家说道“陈省身就是现代微分几何。”这也许是对他的最好评价!!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3:
3.苏步青
世界著名微分几何学家,射影微分几何学派的开拓者
早年对对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做出了贡献,
四、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
60年代又研究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
70年代以来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计算几何!!
为中国数学走向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4:
4.陈景润
华罗庚的学生!数论学家,歌德巴赫猜想专家!
离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即“1+1“问题,最近的人,证明了“1+2“
陈是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那就是歌德巴赫猜想,他也一直只专注于这个领域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陈为世人所知是由于报告文学家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当年很多人热血学子因为这篇文章而走上数学道路!!

16岁考上哈工大的天才,却成了低保户,刘汉青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走近刘汉青,这个曾经人们口中的天才少年。或许很多人都会被这样一个事实所震惊这样一个衣衫褴褛、落魄潦倒、仅靠400元的低保维持生活的人又怎么会是一个曾经的天才少年呢?

刘汉清,江苏泰州戴南镇双沐村人,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的他于198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年仅16岁。刘汉青成为了村里面的骄傲,也成为了村里面的神话。神童、天才这样的称呼对于当时的刘汉青而言真是当之无愧的。在那时候人们眼中,刘汉青必定前途无量。

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终将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在这样的设想之下多少人对刘汉青抛出了期待与羡慕的目光。可谁曾想到,在1985年的夏天。刘汉青以一个痴人的形象从哈工大退学回家。

人们不敢相信与眼前的事实,这个天才少年为何从此落魄。长发披肩,胡子拉渣,终日将自己关在一个小平房里与一堆不知是何的手稿与书籍为伴。从此刘汉青再也不是人们心中的天才少年,无数的质疑声、嘲笑声像海水一样将刘汉青淹没。

鲁迅在《自嘲》中这样写道“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用来比喻刘汉青的生活或许再贴切不过了。刘汉青;承载着千万人的不解与嘲讽,拉低了帽檐、躲进了小楼、带着一份执念于希望躲进了属于自己的这个小楼。

“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

其实在刘汉青还未步入大学之前,就已经读过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便开始对数学充满了兴趣。或许这便是刘汉青和《哥德巴赫猜想》的缘分的开始。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人生在世,有的人光彩夺目,有的人选择平凡。可是刘汉青,他选择了一生的落寞萧瑟。年过五十的他,至今依然是独自一人。每月的收入仅仅是一份400多元的低保。

初见刘汉清,虽然显得憔悴落魄,在他白皙的面庞上依然可以透过一副近视眼镜看到他眼中的深邃与睿智。对于刘汉青来说,生活要求其实不高。每月400多元的低保也许足够。

刘汉青没有工作,也做不了农活。刘汉青他不愿意将自己的时间用在生活的琐事之上。只是对于这个年纪的他来说,至今都未曾有一个家,也不能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我们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不是太过于清贫,只是眼前的刘汉青,让人觉得议论都显得十分的残忍。

曾经有人介绍刘汉青到县城里面的工厂车间工作,或许刘汉青在哪里可以找到一个用武之地。可是刘汉青在待了一周以后便拒绝了,原因是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到自己的思考。说到这里,不禁为刘汉青担心起来。

这个曾经的天才少年,用尽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研究《哥特巴赫猜想》。他的研究到底能否有一个结局,这样的日子究竟还要走多久。 在刘汉青的研究生涯中有这样两件事情对于他来说什么重要一件事情是。

在1989年的时候。他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还真有了些“成果”。他写了一分关于《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的论文。在同学翟明的帮助下。找到了翟明在美国的同学陈国营。在陈国营的帮助下,将这篇15页的论文挂到了网上。不久之后便收到了罗威的一位数学家的来信。

信中指出了对于刘汉青论文中的一些疑问。随即刘汉青便委托陈国营用英文对于这位罗威数学家的疑问做了解答。遗憾的是在那之后便再也没有收到任何的回复。一件事情是,在1990年的时候,翟明陪着刘汉青一同找到了当时北京大学的数学教授潘承彪。

在一番死惨烂打之后,潘承彪终于愿意花费时间看一下刘汉青的研究成果。在回到老家一个月以后,刘汉青收到了潘承彪的来信。信中指出刘汉青的“研究成果”的论文中,在第5页的一处论点需要“证明”。

如果这个“论点”不能证明的话再看下去也就没有必要了。当问及这个论点时,刘汉青的回答是“这个论点,无需证明”。至此,刘汉青便再也没有麻烦过潘教授。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实在是没有能力知道刘汉青的“研究成果”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只是期盼着这个有着梦想与追求的老者能够早日到达梦想的彼岸。或许这个彼岸真的能够摘取到这个数学中的皇冠明珠。出于一分世俗的不忍,却也希望刘汉青能够及时放下,唯恐他的一生都为此蹉跎。

人们说欲戴皇冠,必受其重。任何一个能够走向巅峰的人,生命中必然有着很多他人的不理解。曾有记者问道刘汉青“您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刘汉青回答“我需要有什么目的吗?”

刘汉青,他就像是行走在沙漠里面的一个苦行僧。我们不知道他是否能走到心中的彼岸。又或是一世的蹉跎。对于很多人来说觉得难以忍受的事情,他却完全不觉得苦。也许这就是以为有着孜孜追求的人的样子。这不仅让人想到了当年的梵高,1890年的梵高,终于承受不住生活的痛苦与折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是梵高却永远想不到在他死的一百多年里,人们对梵高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成为了继莫奈之后最为伟大的印象派画家。因为梵高,色彩得以解放。开启了艺术领域的一扇新的大门。

或许,多年以后刘汉青的“成果”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是看着眼前的刘汉青,社会是不是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而不是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一位有着如此追求的人本不该承担这般的潦倒与贫穷。正是有了这些孜孜不倦之人,人类才能在漫长的历史中得以进步。

16岁上哈工大的高考状元,因一个偏执爱好,后来怎样了

相信每个人都会被问到过这样的问题——“面包“和“理想“你会选择哪一个?比较现实理智的,一般会选择“面包“,毕竟没有“面包“怎么实现“理想“;也有不少“理想主义者“,选择放弃“面包“,情愿选择自己热爱的,也不愿意委屈自己。

他们自以为可以通过实现“理想“,来换取“面包“,有的人确实做到了;但有的人却只是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刘汉清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位,他本是16岁就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高考状元,却因为自己自己的偏执,沦为了400元低保户。

昔日高考状元,如今却“家里蹲“

在泰州兴化戴南镇双沐村的破旧院子里,正中央摆了一张桌子,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一位中年男子正在埋头苦算,门外传来了嘈杂的声音。“嗡嗡嗡——“是汽车引擎的声音,片刻之后,传来了刹车声,然后街坊邻居七嘴八舌的声音响起。

“哎,阿杰回来了啊,出息了啊!“一位大妈打量着面前的车,笑眯眯道。“没有没有……“阿杰笑了笑,来到自己母亲的身边,将手里的礼物递给一旁候着的弟弟,“我给你们买了点特产,还有衣服,一会儿回家试试。“

“好好好……“阿杰的母亲笑得眼睛都快没了,“工作上没什么问题吧?““没事啊,就是有时候需要加班而已“阿杰被街坊邻居们簇拥着往前走,没走几步,就要经过中年男子的院门口,他却停下了脚步,看着院中央的男子,有些不确定的询问道“妈,那是汉清哥?“

阿杰的母亲往中年男子的方向瞅了一眼,原本和蔼的面容变得刻薄起来,“对啊,刘家那小子嘛。““我记得他在几年前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了啊,还是高考状元,按理说出路挺多的啊,现在怎么留在村子里了?““哎,阿杰,你几年才回来一次,不清楚啊。“一位大爷道。

“这刘汉清现在就是一活脱脱的’家里蹲’,白白浪费了家里供他上大学的钱。“还有大妈是毫不留情地讽刺,“明明这小子当初挺聪明的,谁知道竟然是个白眼狼,刘家那两口也真是惨,都快70了,还要照顾他这40多岁的大男人。“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是毕业后没找到工作?“阿杰心中充满了疑惑,在他的记忆中,这个比他大了两三岁的哥哥,可是小时候村子里最聪明的人。“他啊,根本就没毕业!““啊?“阿杰瞪大了双眸,“他光顾着搞他那破数学了,毕业证都没拿到。“一位大妈鄙夷道。

院子外,一群人围在刘汉清的家门口,对着他指指点点,他却充耳不闻,一如既往地沉浸在面前的数学题里。若是有专家在这里,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刘汉清计算的全都是高级数学,那密密麻麻的公式,专家看了都要头疼,刘汉清却算得“津津有味“。

可也正是因为对“数学“的偏执爱好,才导致了刘汉清陷入了这般境地——被街坊邻居看不起,父母嫌弃,功不成名不就。但实际上,早在几十年前,他可是全村人的骄傲,每个人提起他的名字时,都恨不得他是自己家的孩子。

因为对“数学“的偏执,刘汉清自毁前程

刘汉清出生的这个小村庄,是在当地属于比较落后的,不止经济落后,思想也落后,人口更是不多,也就差不多一百人左右。村里人对孩子读书没有太大的要求,能识字就行,用不了太高学历,不过你要是真有那个本事,家里也会供你上大学。

村庄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几十年来都没出过正儿八经的大学生,最多也就读个技校就回来。哪怕刘汉清从小就表现得聪明伶俐,且成绩十分优秀时,村里的大人们也没有太在意,就连他的父母也只是觉得欣慰而已。

直到1980年,才16岁的刘汉清以398.5分的优异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筑材料系录取时,众人才恍然发现刘汉清竟然是“天才“,而他也成为了村里几十年来唯一一位真正的“大学生“。在他前去上学的时候,几乎整个村子的人都出来欢送。

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好似成为高考状元的人不是刘汉清,而是自家儿子一般,看着刘汉清的眼神,就像是看什么稀世宝贝似的。而刘汉清感受到了全村人给予自己的众望,在进入大学后,并没有懈怠,反而更加努力。

大学的前两年,刘汉清是行动路线是标准的寝室-教学楼-食堂-寝室。课外活动他很少参加,没课的时候基本上都泡在了图书馆,这两年的成绩十分优秀,次次名列前茅,受到了不少任课老师的赞扬。但到了大三的某一天,他又一次来到了图书馆。

刘汉清想到图书馆二楼的书,自己基本都已经借阅完了,他就前往了三楼。也就是在这一楼,他遇见了改变了自己一生的“书籍与报告“——徐迟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这本书发表于1979年,当时的刘汉清在全心全意地准备着高考,错过了阅读的机会。

但没想到在因缘巧合下,这本书兜兜转转的还是出现在了刘汉清的面前。它让刘汉清接触到了全新的领域,却也唤醒了他心中名为“偏执“的恶魔。本身就热爱数学的刘汉清,因为这本书彻底一头扎进了“数学理论“的海洋,向来高傲的他,更是将超越陈景润当成自己的目标。

刘汉清开始没日没夜地,捧着各种有关于“数学“的书籍进行研读,已经到了疯狂痴迷的地步。他几乎每天就睡一两个小时,吃饭的时候都要在面前摆上演算纸,一边吃一边推导公式。与此相对的是,刘汉清对专业课越来越不感兴趣。

刘汉清甚至是学会了逃课,而别人逃课都是出去游玩,或者打游戏,他倒是窝在床上,计算着一道又一道复杂的数学题。系主任和辅导员发现了他的问题,连忙劝说他将精力放在专业上,要是真的喜欢数学,可以等到毕业后去考数学的研究生。

“理想“不但没有换来“面包“,反而换来了“砒霜“

可惜的是,刘汉清根本就听不进去,他觉得学习专业课就是在浪费他宝贵的时间。,在大四的时候,因为多门专业课挂科,导致无法毕业,就连再复读一年都没有用。其他人都在为刘汉清上愁,他自己却毫不在意,直接返回了家乡,继续研究数学。

回到家乡的刘汉清专心研究自己定下的课题——质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在1989年的时候,他还发布了论文。关注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有一位来自芬兰的数学家对他的专业性,表示了质疑。心高气傲的刘汉清自然不服这个结果,他专门去找了潘承彪教授。

,潘承彪教授在看过刘汉清的成果后,也否定了他的论点,他失魂落魄地离开,心里却是不服的。于是回到家中的他,又投入到了疯狂的研究之中,生活、婚姻等方面,他全都不在意,每月拿着那400元的低保,也不觉得难受,在他的眼里似乎只剩下了“数学“。

只是可怜刘汉清那快要奔70岁的父母,不但没有享儿子的福,还要反过来照顾已经40多岁的儿子。其实追求理想,为理想奋斗是没有错的,有些事情也是要讲究天赋的,不能一味强求。就像是刘汉清,虽然他数学很好,对于理论知识和更深刻的东西,他显然是触及不到的。

刘汉清却偏执到了极点,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不愿意认输,更不愿意听从别人的指导意见,走更合适自己的路。这并不是他自以为的坚持不懈,而是鲁莽。他不仅没有用“理想“换取“面包“,还将“理想“变成了“砒霜“,毁了自己也毁了家人。

潘承彪的介绍

江苏苏州人,汉族,生于1938年3月,数学界著名专家。原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前校长潘承洞之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力系数学专业。1961年至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2年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校任教至今,担任助教职工,副教授,教授。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