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之最第一(袁牧之为什么能创造中国电影
“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一首“金嗓子”周旋演唱的《天涯歌女》从上世纪30年代,传唱至今,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旋律。《天涯歌女》正是袁牧之编导的电影《马路天使》的插曲。
1937年,电影《马路天使》首映后席卷上海滩,创下了连放21天,10万人次观看的票房奇迹,为世界影坛所瞩目。那一年袁牧之28岁。
站在历史的长河旁回望过往,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国第一家影片公司、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故事片……都离不开这位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电影大师。
青年袁牧之
一
创造票房奇迹的袁牧之并非科班出身。1909年,袁牧之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户商人家庭。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家人期望袁牧之完成东吴大学法律专业学业之后,成为一名富有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颇丰的律师。袁牧之却不顾家人反对,克服当时社会对演艺行业的偏见,放弃收入稳定的生活,下定决心追求自己热爱的戏剧事业。
就在青年袁牧之执着追求戏剧梦想的时候,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艺界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1932年,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在上海点燃了战火,中国人民反日情绪高涨,为了进行抗日爱国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进步人士,发起左翼电影运动。袁牧之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在舞台表演、戏剧创作、戏剧理论等方面都已经颇有建树的他,想用大银幕这个载体与观众展开一场全新的对话。
1937年,由袁牧之担任导演、编剧的电影《马路天使》上映之后大获成功,给袁牧之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当红之际,他却在大众视线里消失了。
袁牧之编导的《马路天使》剧照
他放弃电影明星、著名导演这样令人羡慕的身份,从上海一路来到延安,走进战火纷飞的革命根据地。
与大都市上海相比,延安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是袁牧之人生的重大转折。双脚踏上黄土高坡的那一刻起,他所有的“千面”,都变成了一面。他只把自己当做革命队伍里的一个新人,开启了为党的电影事业而奋斗的战斗历程。
也是在延安,袁牧之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从一个进步艺术家,到一个彻底的共产主义战士,实现了人生经历的重大飞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始终忠于革命理想,忧患民族命运,关心人民生活,用胶片和镜头记录伟大时代。他克服艰苦的创作条件,编导了解放区第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延安与八路》开篇第一个镜头便是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陵,黄帝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反抗外族入侵的力量源泉,袁牧之想以它唤醒炎黄子孙,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或许是历史的巧合,1937年清明节前毛大大代表红和苏区亲笔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祭黄帝陵》。
袁牧之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
二
心有远方,征途便是星辰大海。
袁牧之始终在艺术的探索道路上步履不停,他的艺术生涯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展现出鲜明的创新性、时代性、民族性特征。
他对创新的热爱是真诚而热烈的,尤其喜欢在演出的过程中观察观众的微观表情,捕捉眼神与情绪之中所反馈出的信号,再仔细打磨自己的技巧。为了演好《酒后》,袁牧之特意喝够了高粱酒再上台,结束后却在幕后深刻反省要是表现酒意得借助真的酒,那表演战斗不得用真的刀枪吗?剧中人物并非是喝酒喝多的醉,而是醉意在内心,为人生中的情爱所蓄,如端杯而起,却恍若独自置身世间无人相与对饮的落寞孤寂。
要演好一个角色,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理解走进作品的灵魂,用一颗心交换另一颗心。
袁牧之编导兼主演《桃李劫》
袁牧之编导兼主演《桃李劫》
于学伟在《忆牧之同志》一文中写道“我去看《警报》。他演的老农侧背商场,站在农舍门外,用蒲扇遮着太阳,高声地呼喊着人,谈着话……观众看不清他的脸,却引起了更大的兴趣想看他,把农村空旷的环境和炎热的气候都带到了戏场。”这些细节上的专注和演技上的打磨,让戏中充满着生活气息,仿佛看剧的人都身处农村稻田,听到了蚊子的“嗡嗡”声一样真实。
袁牧之的思想和理念还浓缩在他的著作中。他的《戏剧化妆术》《演剧漫谈》等书,摒弃了说教的形式,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艺术经验和审美感受,不徐不疾,娓娓道来,不仅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重视,而且深受广大电影戏剧爱好者的喜爱,曾引导了许多年轻人走上戏剧和电影艺术的道路。
除此之外,他还有着浓浓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不惧危险,积极奔走,从上海一路来到延安,走进战火纷飞的革命根据地。就地取材,制作新闻纪录电影;肩扛设备,把众志成城抗击侵略者的斗争生活拍给深受苦难的人民看,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看,给国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看!
乱世不改其心,苦难不移其志,袁牧之的抗日宣传活动有了丰硕的成果。他曾拍下过白求恩为伤员做的珍贵镜头,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白求恩时意外划破手指,导致伤口感染,最终殉职;他的电影中首唱《义勇进行曲》,吹响了革命的号角,奏出了解放的鼙鼓,这首歌后来被确定为国歌传唱至今。
三
时光穿梭百年,宁波南塘河畔袁牧之的出生地,如今已经成为了“袁牧之主题电影展馆”。1978年夏天,袁老书写完他的人生答卷,永远离开了钟爱一生的艺术舞台,离开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小院。走进展馆,在古色古香的院落静静回溯袁老的艺术人生。他是创作、表演与理论研究皆精通的戏剧艺术家;是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人民电影艺术大师;是中央电影管理局第一任局长,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袁牧之故居(宁波市海曙区杨家桥1号)
今天我们怀念袁老,怀念的是他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格。袁牧之在中国电影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是业界公认的“全才”。在繁忙的艺术实践中,他却从未放弃对艺术理论的钻研,出版有《戏剧化装术》《演剧漫谈》等著作。在他后期走上电影领导岗位后,始终保持谦逊本色,平易近人,从不端架子。他尊重和爱护与他共事的每一位艺术家。尽管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袁牧之从来不以艺术权威自居。相反,在自己的公开著作中,敢于自我批评,把自己艺术创作上的不足与失误公之于众,这种艺术上的虚怀若谷,令人钦佩。
今天我们怀念袁老,怀念的是他把个人艺术追求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联的担当精神。袁老在内忧外患的岁月,主动承担起用光影唤起民族觉醒的使命,以艺术为矛为民族解放作出了杰出贡献。“躲进小楼成一统”或许能给艺术创作带来片刻安宁,但真正能经历时间洗礼的不朽艺术创造,离不开与时代洪流的同频共振。
今天我们怀念袁老,怀念的是他与人民同心的艺术情怀。袁老的一生在艺术舞台上是“千面人”,在现实工作中是多面手,但面对国家和人民他始终保持着赤忱的本色。“伟大的艺术需要伟大的共情。”仔细品味《桃李劫》《马路天使》《都市风光》等影片,你会发现袁老的作品注重从社会现实中挖掘题材,始终紧贴时代、深入生活,传递着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与命运的热烈关切。虽然有着年代的差异,虽然有屏幕相隔,但他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对祖国人民的赤诚之心,却带给我们最深沉的感动。
这样的袁老谁能不爱呢?哦对了,袁老可不喜欢人们叫他“袁老”,他总是幽默地说我可不能称“老”,我还年轻,我还会演小生呢……
(本文由宁波海曙区宣传部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点新闻
- 杨志刚主演的电视剧 黄海波杨志刚主演的电视剧
- 罗志祥事件是怎么回事 罗志祥事件来龙去脉怎么
- 刘德华老婆朱丽倩图片 朱丽倩年轻时到底多漂亮
- 姚笛文章怎么回事 姚笛文章现状
- 杨颖有没有整容 杨颖整容了没有
- 罗志祥前女友 罗志祥前女友叫啥
- 李维嘉结婚了吗 李维嘉已婚吗
- 黎耀祥电视剧 马浚伟黎耀祥电视剧
- 黄牛党是什么意思 黄牛党现象的剖析
- 红色高棉是什么 高棉红色是扶植出来的.txt
- 好看的激情片推荐 让你的夜晚充满热情与感动
- 金钟国宋智孝美国结婚 金钟国宋智孝有可能在一
- 贾乃亮与李小璐的最新情况 贾乃亮和李小璐到底
- 韩红和管彤婚纱照 韩红和管彤结婚照片集
- 哈妮克孜被大佬玩的视频知乎 哈妮克孜大佬事件
- 乖乖女是大明星2 乖乖女是大明星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