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家是不是世界之最(印度成为世界人口最多

世界之最 2023-08-19 22:05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印度的经济存在感越来越强,据说它已经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过去二十多年来一直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国,随着人口开始减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它已经 过了发展的高峰。

在对全球经济放缓的担忧中,人们越来越期待印度凭借其不断增长的人口,成为"第二个中国",但这种情况会实现吗?

印度是世界上年轻人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但其劳动参与率(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在劳动力中的比例)在2021年仅为46%,是亚洲最低的(中国为70%,日本为84%)。

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更差,仍然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

印度无力实现快速增长的弱点

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由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而印度由于在制造业方面的薄弱,长期缺乏就业机会。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印度,制造业只占GDP的14%(截至2021年),而中国为27%,越南为25%。

过去10年,印度每年有700万个求职者进入市场,但他们的条件达不到新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只能继续留在农村。将近半数的劳动者从事着为了在农村等地生存下去的低薪工作。

这种现象,有点像抱着金砖挨饿。

拖累他们的僚作风

莫迪政府制定了"将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提高到25%"的政策目标,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为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跨国企业开始选择印度作为投资风险的分散地,但却在印度陷入困境。美国苹果公司的目标是在印度扩大当地的生产,但在生产的零部件中,能交付给iPhone组装工厂的合格品只有约一半。

拖累印度经济的,恶名远扬的僚作风也没有改变。

5月23日,美国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指出,“由于政策执行速度的迟缓和僚作风的原因,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外国投资可能会减少”。

包围印度的各种危险的“火种”

,近年来,印度民族主义的抬头也导致了各种火种的出现。

对在印度经营的跨国公司来说,另一个风险就是恐怖主义的威胁。

与环境非常安全的中国不同,印度发生了一系列恐怖事件,主要是伊斯兰极端分子所为,最为人熟知的就是2008年在孟买发生的恐袭事件,该事件至少造成 164 人亡,308 人受伤。

虽然近几年印度没有再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但印度安全机构经常发布恐怖警报,这给人造成的心理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当地员工与外国经营者交流不畅也是一个风险。2012年7月,日本铃木汽车在印度的工厂发生暴乱,造成1人亡40多人受伤的后果。暴乱的原因,是因为日本人经营班子与印度员工形成尖锐对立,于是印度员工纵火烧毁工厂。

孟买恐怖袭击事件

即使是最看好印度经济的经济学家也认为印度的发展在放缓

衰退的阴影正悄悄地笼罩看似朝气蓬勃的印度经济。

印度人才招聘联盟5月23日宣布“该国IT行业从去年4月到今年3月的一年中,合同工就业率比去年减少了7.7%,约6万人失业。”。

学者们也对印度经济的未来表示悲观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其代表人物是前印度储备银行(中央银行)总裁拉格拉姆•拉让。

拉让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直截了当地表示印度根本没有使经济保持高增长的因素,今后经济将放缓。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印度的经济增长在发展中国家中是非常低的,以至于被嘲笑为"印度式增长",现在这个词又被人低声议论。印度过去曾多次未能达到高增长的预期,这次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大量的年轻人成为双刃剑

印度自认为是“全球南方”的主导力量,但西方各国却认为印度的人权状况存在问题。

美国人权组织 "自由之家 "在其2021年报告中,称莫迪政府对印度的农民示威采取了“强力的镇压”、在处理疫情时采取了“无耻的封锁”和“让穆斯林成为疫情的替罪羊”等政策,将印度的人权等级从“自由”级别下调到了“部分自由”。

很明显,如果经济停滞不前,印度的失业问题将更加恶化。

在年轻人占人口大半数的印度,暴力事件屡见不鲜,过去甚至曾发展到动摇政府地位的地步。 大量的年轻人是一把"双刃剑",给印度带来了机遇和威胁。

如果印度政府采取重拳镇压的措施,无疑将加剧与西方国家在人权状况上的冲突。

对穆斯林的歧视问题也正在成为一个火种。

德国漫画讽刺印度人口超越中国,引起印度抗议

民族主义的兴起

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说印度曾经是一个宗教和语言上都富于多样化的国家,但目前的执政党正试图把它变成一个印度教民族主义国家。他警告说,这一定会导致暴力事件发生。

英国也批评莫迪总理在担任印度总理之前曾经有打压穆斯林少数民族的行为,但印度执政党

对此不屑一顾,说这是"一个前宗主国的傲慢言论"。

印度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现在谁也不清楚它与西方的蜜月会持续多久。

,很遗憾,印度很可能无法成为引领世界经济的"下一个中国"。

编译自《现代经济》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学者藤和彦先生的文章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