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尊多项世界之最(何以为尊,我有“中国”

世界之最 2023-08-20 08:04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看一个爱一个,为‘三雕’驻足,为祁县玻璃狂吹,为鼓乐打call,为三晋美食流酣水!”

日前,《非遗里的中国》走进山西。节目出后,观众在“体验非遗技艺,感悟晋风晋韵”的,面对“满屏的山西元素,惊艳的非遗宝藏”,纷纷表示“爱了爱了”。

去年12月,习大大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今年6月10日,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令人自豪。

总台策划推出《非遗里的中国》,正是为了讲好新时代的非遗故事,让五千年的文化精粹展现非凡魅力,“在守正创新中扬中国精神、传中国文化,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注入文化动能”。节目的精彩呈现,将进一步唤醒大家保护非遗的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

01

为什么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几个案例。

“中国”二字最早见于何处?2020年,习大大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说,“中国”二字最早见于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何以为尊,我有‘中国’。”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其内底刻有铭文“宅兹中国”。何以中国?这就是答案。

前不久,总书记在中国考古博物馆考察调研时,与展厅讲解员展开了一番富有意味的对话

“中国是世界上陶器起源最早的国家吗?”

“是的。”

“不是‘最早的之一’,就是‘最早的’?”

“是的,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现的早期陶器,基本都是从中国起源之后传过去的。”

听了这番对话,我们心中那份充盈的文化自信是不是又厚实几分?

再以非遗为例。看《非遗里的中国》,很“涨姿势”山西老陈醋经“蒸、酵、熏、淋、陈”五步工艺法才酿制而成,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夏伏晒,冬捞冰”;外滑内筋的山西刀削面,讲究“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而“三雕”(砖雕、木雕、石雕)艺术,也“揉”进了很多精致而严谨的工序,选材、打磨、构图、勾绘、雕刻、抛光等,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马虎……

非遗技艺让人叹为观止,如果不保护好、传承好,岂不有负祖先?

一次次观察非遗文化,一次次触摸历史文脉,可强烈感受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那么,为何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这是为了守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为了更精准把握“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也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02

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融为一体,不可偏废。换言之, 保护文物不是把它们束之高阁,善待非遗也不是把它们“藏之深山不轻用”,而是合理利用。

总书记多次说过,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它们活起来,并合理利用,它们的价值才能更生动展现出来,为我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大大福建足迹》一书记载有习大大同志当年救万寿岩的故事。万寿岩遗址地处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是迄今为止福建境内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类型的居住遗址,被誉为“南方周口店”。而在当年,差点被夷为平地。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大大作出批示指出“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

习大大同志批示后,“本来遭受灭顶之灾的万寿岩,幸运地躲过一劫。”从“炸包”下幸存,并非万寿岩的最终归属,对接时代需求,发挥自身功能,这是它的使命。

据报道,如今的万寿岩遗址,已成为具有丰富古文化体验的研学基地。当地相关部门表示,“坚持‘核心做减法,外围做加法’原则,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引入新元素新业态,让万寿岩在新与旧的碰撞中重焕光彩。”

万寿岩重焕光彩是保护利用文物的缩影。正如总书记所称,“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03 保护利用文物,需要与时俱进。

敦煌的女儿”、曾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樊锦诗,在这方面颇有心得。

“择一事,尽一生,终不悔”。一提起樊锦诗,人们都会想到她从未名湖来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正如她在口述自传所称的,“我心归处是敦煌”。

守护敦煌、守护莫高窟,就是守护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文明魂魄。那么,樊锦诗又是如何“开辟明天的路”的?她的做法既顾及眼下,也葆有远见。比如,在当时“既无像样的照相机,又缺经费支持,也缺人手”的条件下,为每个洞窟做一份记录档案。再比如,倾力修复壁画,从一厘米一厘米地吹掉壁画上的沙子和灰尘做起,不厌其烦,不辞辛苦。

同样值得称道的是,樊锦诗带领团队全力打造“数字敦煌”。樊锦诗说“当我知道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她们永久保留的时候,我立即向甘肃省、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提出要进行数字化工程。”如今,敦煌已经有一百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壁画的数字化、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三十个洞窟的数字资源中英文版都已上线,实现了全球共享。

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施行文物数字化保护。比如,山西省运城市永乐宫壁画就借力数字技术,变得更灵动,更具魅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也开启了数字新篇章,让人们在“一屏一景观、一步一洞天”的网络游览中拥有更良好体验。,很多古籍文献也实现了数字化转化,比如《永乐大典》。

总书记说“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利用新技术赋能,为文物保护注入活力,让游客“看得清,还要看得懂”“看得懂,更要赏其美”,就能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04

谈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其著作《论中国》中赞叹道“今天有十多亿人仍在使用直接从商代延续下来的书写体系,今天的中国人可以看懂孔子时代的碑文。当代中国,无论书籍还是会话中,依然饱含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的养分”。

其实,中国不仅善于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养分,还善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把萌宠元素融入非遗,变“老古董”为新“潮玩”,引领文创产品成功出圈,等等,都是各地的有益探索。比如,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神马来了”IP系列产品,“马踏飞燕”玩偶走红。再比如,“三星堆再醒惊天下”,三星堆博物馆顺势而为,打造“国潮经济”,让三星堆文创产品随着文物出圈而爆火。

这几年,总台加大文化类等节目创新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爆款之作。从《典籍里的中国》到《非遗里的中国》,从《寻古中国》到《中国考古大会》,再到《古韵新声》……一大批精品力作的推出,既构筑起“总台作为传统文化传主阵地、主渠道、主力的高峰矩阵”,也通过创造性实践,溯源了民族根魂,筑牢了文化自信。

,总台推出的“非遗正年轻”等新媒体节目,也深受好评,有网友说“原来非遗可以这样年轻又有趣!”

保护利用好文物,自觉推动文化创新,是一代代人的人文情怀,更是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6月2日,习大大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scenter)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