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吠影吠声”的成语,大意是一只狗见到树影移动惊叫,其他的狗只跟着狂吠,比喻“跟着别人后面盲目附和”。谈论诸葛亮时,借用这个成语再适合不过了。
很多人称道诸葛亮为“千古贤相”。试问,诸葛亮到底有哪些功绩?总不能拿小说《三国演义》来说事吧?历代都有人为诸葛亮大唱赞歌,如杜甫、陆游,然则,他们推许诸葛亮的依据在哪里?
研究诸葛亮,最权威的史料自然是诸葛亮时代的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陈寿为诸葛亮单独立传,明面上的推崇之意是有的,对诸葛亮的功绩理应大书特书的,很可惜,陈寿太“吝啬”了,传记里的相关记载太少了。
《隆中对》为刘备指明方略,大概算得上一件。
诸葛亮为刘备筹划的方略确实有效,但也算不上出类拔萃。因为类似的战略在三国之前数不胜数,如秦国司马错的伐蜀策,诸葛亮的策略跟它最相似,也是避强击弱、广地富民。又如汉高祖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再如东汉中兴的光武帝刘秀据河内(今黄河以北的山西东南部、河南北部及河北南部一带,一般泛称黄河以北地区),都取得天下。
诸葛亮依葫芦画瓢,能借此立功,从另一个角度看,刘备的资质实在太差。从伐黄巾起,刘备四方奔走多年,名望不低,却不得不依托刘表,可见缺乏战略素养。事实上,诸葛亮等人可能对“天时地利”的理解有误。地利不一定是指山河阻隔,在冷兵器时代,坚城也属于地利。刘秀据有的黄河以北都是大平原,一样是进可攻、退可守。
诸葛亮的实实在在拿得出手的劳绩应是赤壁战前当了一回说客。《三国志》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能联吴抗曹,是功劳一件,但若说是天大的功劳则未必。
孙权执掌东吴,周瑜即向他推荐鲁肃,鲁肃的建言是“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孙权表面上谦虚,“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却对鲁肃“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孙权尊重鲁肃,还有个背景,就是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孙权却“不以介意”,可见其内心很是认同鲁肃,面上的谦虚不过是策略而已。
诸葛亮出山前说东吴国险民附,孙权又有效法汉高祖的野心,孙刘立盟是很自然的事情,根本不需多费力。所以,《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游说孙权时,孙权说了句“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潜台词是他根本就不想向曹操投降。再说,曹操势大,孙权联合刘备也是必然的,多个朋友肯定比多个敌人为优。诸葛亮出使东吴前,鲁肃就已经提出完整的联刘策略,孙权也是认同的,才派遣他到荆州探听虚实。
《三国志》“鲁肃传”中有如下记载
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故不失州郡也;将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
鲁肃对孙权分析各色人降曹的利害,如果在诸葛亮见孙权之前,则诸葛亮对孙权的一番说辞不过是锦上添花。可惜,《三国志》未交待两者的时间先后。按常理推测,鲁肃的说辞应在先,因为鲁肃必须先向孙权复命,介绍刘备方面的意向,才会向孙权引见诸葛亮。
诸葛亮的第三件功劳应属平定南方的叛乱。这是没得说的。以杀牛刀宰一只鸡,固然有些劳绩,若说是天大的贡献,则未必。
诸葛亮耗时最多、最费心神的一件大事是五次向曹魏用兵,可惜是输多赢少,54岁时就逝于中。这显然算不上功绩。除了前述三件功劳,诸葛亮还有拿得出手的贡献吗?
陈寿对于诸葛亮的第四件功劳没有实指,只是评价性质的概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说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矣。”
严格地说,这些算不上功劳,是治国的基本要求。诸葛亮之前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史家却不曾记载其治下的巴蜀繁荣景象,想来实情并不如人所想象。诸葛亮数次北伐都因粮草供应不上而撤兵,其治下的四川盆地自秦国李冰修都江堰号称“天府之国”,可见,蜀汉算不上大治。
从陈寿的记载来看,诸葛亮的功绩实在很有限,在历代贤臣中恐怕排不上前十。后人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真是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