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之最自然地理(延安,珍贵的自然人文
1935
诞生传奇的一年
1935年,“胡焕庸人口地理分界线”提出
定义了中华大地的人地格局
1935年,茅台前身的烧房展品
从赤水河畔出发
在“西南各省物资展览会”上荣获特等奖
今年2月
中国国家地理联合茅台股份公司
正式开启“茅台1935·寻道中国”科学探索
沿胡焕庸线
挖掘和传沿线城市独特的
自然地貌和厚重的人文底蕴
首站从茅台启程
向美而行,共赴山河
第二站来到腾冲
带您感受胡焕庸线南起点的至美时刻
第三站来到阆中
带您感受胡线中心区的地理融汇之美
第四站来到延安
带您感受黄河黄土间的大美红色景观
摄影/刘振杰
延
「第四站」
安
延安,古称“肤施”“延州”,
因战略地位重要
而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中北部草原区,
平均海拔约1200米,
具有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草原气候,
正如歌词“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所唱,
是一个农牧交错地带。
羊肉、面食、黄河鲤鱼这三面美食招牌,
也直观印证了这里农牧渔的平衡发展。
是红色基地的,
这片土地也是路遥《平凡的世界》
和陈忠实《白鹿原》的精神摇篮,
并且还孕育了热情奔放人人知的安塞腰鼓,
我们不禁要问,
为何偏偏是在黄河与黄土之间
散落了这些珍贵的人文明珠?
这次的探访,就由这个问题开启。
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誉为“胜利腰鼓”“东方第一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摄影/ 包国铖
高原
之美
大
地
PRAT
1
我国有四大高原,
黄土高原是其中相当不平坦的一个。
既无内蒙古平原的一马平川,
也无青藏高原的近看成川,
反而是在流水的冲刷下
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质奇观。
水流的冲刷让黄土的地表支离破碎,面状的黄土塬被流水侵蚀切割形成条状的黄土墚,墚再被流水侵蚀切割成一个个孤立的点状黄土丘陵,就称为黄土峁了。三者在黄土高原中纵横相间,相对而言,黄土高原北部的地貌因性质疏松的黄绵土比例更高而显得比南部更加破碎,因而围绕着峁坡和墚坡修建的水平梯田成为了这里重要的农田形式之一。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第四纪时期形成的
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在较干旱的中纬度地带堆积形成了黄土地貌。
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
由近200万年以来的风成堆积作用形成,
分布面积达63.1万平方千米
(根据划分范围的不同,面积数字有差异),
是世界上黄土和黄土地貌
最发育、最连续、规模最大的地区。
延安,就坐落在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带。
黄土墚上的公路。除了由黄土塬侵蚀切割而成以外,黄土堆积在长条状丘陵上也会形成黄土墚。黄土高原中墚与墚之间的沟谷,仅长度大于150米的就有三百万条以上。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黄土之下,是隐藏的红层地貌。
两者共同组成陕北的主题色,
一如国旗的颜色。
明艳的龙洲红层地貌与鳄鱼游湖的青绿湖水交相辉映,搭配出宛如唐代仕女服的高级时尚感。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巨厚红色砂砾岩层
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
沿垂直节理发育成陡峭的奇岩怪石,
为大地渲染出一幅泼墨油彩。
延安的红层地貌景观
主要表现为负地貌“沟谷型”红层地貌,
其特有形态由季节性的流水塑造,
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带来的
夏季丰沛降水形成季节性流水,
并沿节理、裂隙侵蚀,以垂向下切侵蚀为主,
雕刻出众多沿节理、裂隙方向展布的壶穴。
壶穴扩大后,侵蚀由垂向向侧向过渡,
壶穴得以贯通,
堪称“中国羚羊谷”的
甘泉雨岔大峡谷由此诞生。
名为“峡谷”的甘泉雨岔大峡谷真身其实是一处沟谷,两者的区别在于谷底是否有稳定的河流,如果没有,就只能在地貌学中被称作“沟谷”。
摄影/李文博
与著名的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
朱红悬崖的帕利亚峡谷
同纬度的陕西靖边,
也有一处雄奇异曲同工的波浪谷。
作为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红层地貌地区之一,
波浪谷在风力和雨水的冲刷下,
将孤立的山峰和形态各异的奇岩怪石
纷纷显露出来。
陕西榆林靖边波浪谷,是陕北红层地貌的优秀代表。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六千万年的时光打磨,
赋予这片红砂岩以流畅婉转的曲线之美,
数不清的曲线缠绕盘旋,
凝聚成自然历史的一圈圈指纹。
雨中的红层地貌,色泽愈发鲜明如一匹匹朱缎。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红层地貌景观为石鸡(左图)、岩鸽(右图上方)、普通鸬鹚(右图下方)等鸟类提供了安全的栖息所。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黄河
之美
大
地
PRAT
1
黄河,
在120万年前由中国北方散布的湖盆水系
串联组装而成功东流入海,
随后长度不断增加,
现在已是长度居于世界前列的一道绵绵长河。
初见黄河,感到多少名不副实,
一道青碧如汝瓷的澄波
悠然卧于两侧峭壁之下,
横七竖八的乱石漫不经心地
在水面拨开一道道涟漪。
黄?并不知黄从何来。
高崖与激流为隔河相望的晋陕二省设置了巨大的交通障碍,但渡口、码头激活了黄河的灵性。图为由碛口这处渡口而兴的碛口古镇,左侧为五月的黄河碧波。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古渡口,
一定在每条支流与黄河主河道汇聚之处。
湫水河与黄河交界处,
有碛口古渡。
碛,是黄河特色的地理名词,
《说文解字》释作“水渚有石者”,
也就是每条支流汇入黄河的地方
与主河道垂直的沙石浅滩。
请横屏观赏
延安延川县黄河乾坤湾。
摄影/刘振杰
走进延安看黄河,
黄河之美先是由莽莽群山中的峡谷勾勒。
晋陕大峡谷延安延川段九曲黄河阵。
摄影/陈肖
从史前到历史时期,
晋陕峡谷这段黄河很少有改道的记录。
这道峡谷是黄河的主要产沙区,
它为黄河贡献了多一半的泥沙,
给后面壶口瀑布的惊天咆哮
奠定了黄色的主色调。
壶口瀑布前常能观看到一两道彩虹,但当进入夜晚后,便有机会在瀑布激起的水雾上看到更多彩虹。在延安一侧拍摄壶口瀑布,阴历十一的月光和明亮的彩色灯光共同带来了四道彩虹,包括月虹、月霓和洋红色、蓝色两道灯虹。
摄影/戴建峰
候鸟
之美
生
道
PRAT
2
在从延安市区向北四小时车程的地方,
有一个近于三角形的湖泊,
它就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
毛乌素沙地上的明珠“红碱淖”。
在毛乌素怀抱中的红碱淖。毛乌素虽为沙地,其实也生长着很多适应了这种环境的植物,因而看起来并不是满目沙黄色,而是草原特有的青翠。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每年夏季,
这片湿地就会接纳来自各地的夏候鸟,
其中就有东西横向迁徙的独特候鸟——遗鸥。
遗鸥,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属狭栖性物种,仅分布于亚洲中东部。
它们在1971年才被确定为独立种,
是被发现最晚的鸥类,
所以得了“遗落之鸥”这个称呼。
鸥类的野外辨识向来是道难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鸟类学家们始终把遗鸥当作黑嘴鸥、棕头鸥或红嘴鸥等,而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另一个不同的物种。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遗鸥只在高原、荒漠、半荒漠湖心岛繁殖,
红碱淖得到了它们的青睐,
从2001年开始,
鄂尔多斯繁殖种群的主体“逐水草而居”,
由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转移至此,
红碱淖接力成为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地。
这些遗鸥会在天津的沿海滩涂度过冬季,
并在每年春季准时一路向西
返回红碱淖等湖泊湿地繁育下一代,
这样的迁徙路线
在一众南北方向迁徙的鸟类中
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伏在地面的遗鸥忽然把正脸儿转过来,一下子把我们都逗笑了。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遗鸥在红碱淖并不孤单,
在这里它们可以遇到
翘鼻麻鸭、凤头潜鸭、鹊鸭、反嘴鹬等
数十乃至上百种有迁徙习性的鸟类邻居。
# 01
黑
翅
长
脚
鹬
# 02
赤
麻
鸭
# 03
灰
头
麦
鸡
# 04
鸥
嘴
噪
鸥
# 05
金
眶
鸻
在红碱淖与遗鸥毗邻而居的其他候鸟。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请下滑浏览
红碱淖鸟类观察记录。因大多数遗鸥都正在湖心繁殖,在湿地边缘能看到的遗鸥其实数量只有几十。
供图/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农业
之美
生
道
PRAT
2
黄河流域的黄土地以马兰黄土为主,
兼有午城黄土和离石黄土。
这些土壤属碳酸盐型土壤,
其成土母质以砂页岩风化物和黄土为主。
在这种肥沃、疏松且具有自然肥效的土壤里,
即使是木、石、骨、蚌等简单工具,
也能发挥出媲美金属农具的耕作水平。
正因为疏松的土地还十分节省人力,
所以畜牧业、手工业
甚至文化艺术都得到了发展。
于是,我们看到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的农业发达的
“经济文化中心”仰韶文化分布区,
基本与黄土高原的范围重叠。
# 01
# 02
神木石峁遗址是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其面积超400万平方米,在年代上晚于仰韶文化时期。考古专家们通过利用碳14技术对遗址中纴(rèn)木的检查发现,纴木的砍伐年代约在距今3900~4200年,因而石峁遗址被认定为东亚地区目前已发现当时规模最大的城址。左滑查看遗址中的柏木纴木,纴木即相当于夯土城墙中的木质“钢筋”。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在陕北,
特殊的地理环境还促生出了特色的沙漠农业。
以水井为中心,
灌溉工具像唱针一样旋转,
浇灌出一块块形如唱片的农田,
它们是另一种“沙漠明珠”。
# 01
# 02
# 03
左滑近距离欣赏“沙漠唱片”。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生活
之美
人
道
PRAT
3
窑洞,
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张生活名片。
黄土的垂直节理极为发育,
所以在竖直方向上的承压能力较强,
地理学家称这种特性为黄土的直立性。
这种特性使得在其中开凿的窑洞不易崩塌,
适于居住。
黄河边李家山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特色窑洞民居。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仰韶时期的黄土高原先民因地制宜,
发现并利用黄土特性,
以拱形结构转化过大的压力,
既能减少加工建筑材料成本,
又能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这样安全性更高的窑洞
给这里的居住者带来了一方安适。
在窑洞民居中,芦花鸡被广泛饲养,这种家鸡品种格外适应于在丘陵山地中自在地溜达觅食。紧凑的窑洞生活,它们也早已适应。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隐于黄土的这些窑洞里,
诞生过“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
诞生过举世皆惊的历史周期律,
诞生过旷世绝响《黄河大合唱》,
也寄托过全国人民的趣怪网希望。
后来的故事每个人都知道了,
借助粮仓南泥湾的地利之美,
延安精神的火光在山河簇拥中凝聚,
一座红色延安城逐渐为世人所知。
宝塔山上看延安。
摄影/崔柳
现在的延安城区
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
与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处,
在这些大山、河水的夹缝之中,
城市只能沿河谷蔓延发展,
成为一个狭长的“一线”城市。
在清凉山上眺望夏日黄昏渲染下的砧状乳状降水线迹积雨云,这是延安城上空的视觉盛宴。
摄影/陆伟红
非遗
之美
人
道
PRAT
3
红色延安,
红在红层地貌、红色文化,
也红在人文非遗。
在延安这座非遗之城里,
还汇聚着洛川蹩鼓、陕北说书、陕北秧歌
等多种国家级非遗项目。
其中最红的非遗就要数安塞剪纸了。
是的,在延安安塞区,
不仅有登上课文的安塞腰鼓,
安塞剪纸也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遗。
# 01
# 02
# 03
# 04
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韩树爱正在剪公鸡“花样子”,对韩老师来说,这些小型的题材无需打铅笔稿,而是胸有成竹,只需一气呵成。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安塞剪纸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
并不意味着只是得了一份冷冰冰的荣誉,
正相反,
它是民间艺术活的传承,
是一方地域精神的体现,
能够表情达意,
真正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热爱和需求。
剪纸,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剪纸。
抓髻娃娃是传统安塞剪纸的常见图样,
除此之外还有蛇盘兔、娃娃坐莲、
艾虎、双葫芦、富贵无边云头纹、
富贵纹、双万字纹等,
各具吉祥寓意。
这些在漫长历史中
被和传承而来的“花样子”
正是剪纸艺术的精髓和灵魂。
韩树爱老师正在端详自己刚剪好的抓髻娃娃“花样子”。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延安安塞,
似乎汇聚了这里最多的非遗。
它既是“腰鼓之乡”“剪纸之乡”,
也是“民间绘画之乡”“民歌之乡”
和“中国曲艺之乡”,
是陕西唯一拥有五张名片的县区。
这里在历史上因“安定边塞”而得名,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被认定为
“保留、承传中华民族古老文化
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
信天游是安塞民歌的主要形式,
安塞也被誉为“信天游的故乡”。
陕北的声音里,
少不了羊倌们吼向天空的信天游,
歌词中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
正是他们对家山的朴素描述。
歌者头戴着的白羊肚手巾,正是对黄土高原上多风沙的特殊环境的适应。
摄影/中国国家地理采编团队
在悠长的信天游歌声中,
我们不禁想,
或许只有这样高耸崎岖的黄土大地上,
才能发展出发达的早期农业和畜牧业,
为孕育出这些文化珍宝打好物质基础,
这何尝不像奇特的遗鸥一样,
是一颗在黄土中熠熠生辉的遗珠呢!
向美出发
这一路上,我们探寻着属于延安的
大美自然、地理、文化、历史印记,
它们建构酿造着我们的美好的生活;
共赴山河
这一路上,我们与凝结着
品质文化、人文气息、自然风情
和美好生活的香醇美酒,
探索着高原、黄河、湿地、动物、
遗址、民居、风俗、歌舞、文化,
共同感悟祖国大地的地理之美、
人文之美和神奇之美。
寻道中国
以“茅台1935·寻道中国”科学探索活动,
寻找串联大美中国的历史逻辑,
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文化象征,
也寻找在融合之美,
共生之美中走出的茅台之道。
下一站,敬请期待!
策 划中国国家地理
采编团队申然 张凯 张磊 吴梦遥 赵雅靓 刘洋
撰 稿葡萄风
编辑Phil
设 计洪玥、邹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