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村门楼吉尼斯记录(《记忆雨打风吹过》,

世界之最 2023-08-20 11:45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旧时的成都市民也存在“只重衣冠不重人”的陋习,市民即使生活十分困窘,也会置办几件像样的衣衫,出门见客、谋职,“往往家无升斗之储,而衣服必绸缎,饮食必酒肉者,外人观之,一似家资素丰者。然其实所有家资,除一身衣服之外,并无长物也。”(附2)。成都市民最贫困的人,衣衫褴褛,杂以蓑衣羊皮者也屡见不鲜。

大家好,这里是正在连载的一部记录从1857年到1950年的成都人文史的作品《记忆雨打风吹过》,阅读前面的章节,请点击#记忆雨打风吹过选择订阅,可收到更新通知。

作者历时5年,收集大量历史资料以及从现存亲友中发掘才写成此书,书中有家史,野史,正史,以及无边的彼岸花。

本文作者宣草

第十章

辛亥年之后,成都市民的衣着服饰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清朝的男人服装,严格按照民区分,有一定的礼制,任何人都不得僭越,否则是大罪。清朝服按照穿着的场面有常服、行服、礼服、吉服四种,又分冬天和夏天厚薄不同,头上的帽子、胸口的补子等等都按品级区别,极其繁琐。

百姓的成年男子身着长衫,外面套一件马褂;女子则身着长衫和大襟上衣或上衣下裙。

清朝覆灭之后,成都市民的衣着服饰也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了许多变化。家倒台了,繁琐的服没有了,成都的男子依然身着长衫,马褂逐渐减少。

知识分子和各位人员开始穿中山装,一些职业的专门服饰开始兴起警察有黑色的制服和黑色的大檐帽;高中男学生统一着土布制作的灰色制服,戴黑色制帽,腰间束皮带,腿上缠黑色绑腿;大学学生按学校要求统一着装。

男人的发式,有一些老冬烘剪了辫子,可是依然在脑后保留一截披发,其他市民,下力人大都剃光头,时髦的蓄短发,梳成分分头,称为“东洋头”。大家都戴帽子。只是上层人士戴西式毡帽、呢帽、皮帽,下层市民则大多头戴草帽。

女性的服装变化最快,样式翻新最多。民初妇女的衣服,守旧的大袖大襟上衣加不露出小脚的长裙,时髦一点的,袖子和腰部尽量收窄,裙子略短;青年女学生冬季为蓝色或麻色短旗袍,夏季白制服加黑长裙,黑色长袜和黑袢袢布鞋。

二十年代后,妇女的旗袍开始大行其道,满族妇女本来宽松的旗袍,变成痩窄紧身,尽量将手足暴露出来,尽量凸显妇女的身体曲线。裁缝们在衣服长短、衣领高低、开衩高低、袖子长短和宽窄上不断推出新款式,摩登女郎们更是根据电影中上海女郎的新款旗袍样式,随时标新立异的穿着新样式旗袍上街招摇过市。旗袍随之成为民国成都女性的主流服装。

妇女们在民初,依然沿用清朝末年的传统发型。待字闺中的女性要梳辫子,扎红头绳;结婚的妇女要挽发髻,发髻上插各种材料制作的簪子。20年代后,电影这个新鲜事物传到成都,电影里的女明星个个烫头,所以成都女性也开始烫头,一头蜷曲的头发,特别是和当红某女星的式样相仿,走在街上回头率高,自然心中有几分得意。

对于女人打扮装束的变化,成都市不少市民看不惯,以为有碍风化。这是守旧和革新两种消费观和审美观的冲突,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可笑的是政府却多次以政策法令的形式干涉女性服饰打扮,1917年9月,事巡警厅曾发布公告,“禁妇女剪除发髻扮效男装”,如果剪除发髻,将逮捕拘押,恢复发髻,课以罚金;1935年成都市政府会同省会警备司令部拟了一个“取缔妇女奇装异服暂行办法”,规定了若干稀奇古怪的事项,诸如旗袍最长需要离脚背一寸;

衣领不得和颚骨接近;袖长要遮盖手肘下两寸;开衩不得超过膝盖上三寸;裤子最短过膝四寸;不管啥子服装都不得亮胸露背、鼓臀、赤脚;头发长不得超过衣领口等等。穿衣戴帽纯粹私人事务,街头诸人尽可议论纷纷,上升到政府强制规定可笑,未必大街小巷去用尺子比量?所以规定都无疾而终,旧时的成都服饰依旧多元化,“东装西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附1)

旧时的成都市民也存在“只重衣冠不重人”的陋习,市民即使生活十分困窘,也会置办几件像样的衣衫,出门见客、谋职,“往往家无升斗之储,而衣服必绸缎,饮食必酒肉者,外人观之,一似家资素丰者。然其实所有家资,除一身衣服之外,并无长物也。”(附2)。成都市民最贫困的人,衣衫褴褛,杂以蓑衣羊皮者也屡见不鲜。

辛亥之后,成都市民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清朝末年,成都有不少员和豪绅的府邸,前卫街的宫保府(杨遇春府邸,道光年太子太保--注)、东珠市街的“李府”巴金的故居,正门在正通顺街,其后门就开在东珠市街--注)方正街“大夫第”、忠烈祠北街的“可园”(吴敬诚府邸,其祖父和父亲先后做过道台和知府,积攒了大量银钱--注) 、岳府街的岳钟琪府等等。

宫保府,现为崇州市博物馆

这些府邸占地宽、建筑气派,还有精美的私家花园。私家花园里古树名木葳蕤参天,盘根错节,夏季浓荫蔽日、蝉鸣鸟啼;筑有假山,模仿奇峰竞秀、古木青翠、洞穴潜藏之态,假山上常有亭子和曲折的梯步,山石林木亭台构成大小、曲直、收放、明晦、起伏、虚实、寂喧、幽旷、浓淡、险夷,次第展开的城市山林图卷;不少园林还掘出池塘,荷叶田田、游鱼穿梭,池水倒映山石和树木。

民国建立,旧时的僚大多走向衰败,这些豪华的宅邸不得不出售。一些宅邸被新发迹的阀收购,成为他们的府邸。例如东珠市街的“李府”被四川保安处长刘兆藜收购;文庙后街的清末四川提督唐友耕的“唐家花园”被王瓒绪收购,成都著名的“北李南唐”两座大园林尽数易手。

其他阀在成都也纷纷修建自己的公馆,一时间成都的新公馆林立。东二巷的田颂尧公馆、新玉沙街的刘文辉公馆、百花潭的邓锡侯公馆、多子巷的杨森公馆、东胜街的唐式遵公馆、文庙前街的李家钰公馆等等都是发迹之后修建。

李家钰公馆,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不但头们修建公馆,各师旅长也在成都修建公馆,如王泽浚在金河街修建的公馆、石肇武在鼓楼南街的公馆、孙震在羊市巷的公馆、川师长唐英在西沟头巷的公馆、师长邓叔才在九思巷的公馆、刘元琮在鼓楼南街的公馆、师长邓国璋在鼓楼洞街的邓公馆、刁文俊在福建会馆的刁公馆等等。除了阀们的公馆,成都市的富商、员也新建自家公馆。

王泽浚公馆

这些新修建的公馆大部分都有高大的大门,大门不再是中国传统的垂花龙门或门楼的式样。受传进四川的西洋建筑影响,也出于头们张扬和爱洋盘的心理,都有一点西洋巴洛克教堂入口的样子。

正门高大,尖顶或圆顶向上高耸,数根砖柱垂直向上,大门向内凹入一个距离,和大门两旁的“八字墙”墙体构成一个开口向外的“八字”形,几面墙的顶端也有向上高耸的尖顶或圆顶,似乎有点哥特式建筑小塔尖簇拥大塔尖的样子。大公馆的门洞里是一个体量较大的门楼,下面是卫兵室、传达室等,接下来是一个较长的甬道,两边是平房构成的外院,这才走到主人居住的内院的门,成都人称为二门。

受大公馆结构的影响,成都普通市民在修建住宅时也尽量模仿公馆的大门样式,虽然低矮了许多,不少人修不起门楼,单薄的墙体后只有川西民居的垂花龙门的后部,小小的内院只有两进甚至一进,也要保证大门尽量堂皇,显示自己是殷实的小康之家,即使名不副实。

大公馆的内部建筑修筑得中西合璧,大多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磨面青砖墙体,西式门窗,不少正厅前有宽大的台阶,为防止成都的潮湿,有半地下室隔潮,还有宽阔的外走廊。说是西洋建筑,却是小青瓦屋面,房屋平面结构布置又和中式的一排几间类似,多少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成都市民戏称为“穿西服戴瓜儿皮帽”,算是逐渐接受西方文明的标志吧。只有金河街的王泽浚公馆(坊间传说,是王瓒绪为小妾,成都市交际花“金蝴蝶”“银蝴蝶”母女修建。--注),是一栋中规中矩的北欧式建筑。

成都普通市民的宅院一般是二进四合院,坐南朝北,有传统的木质穿逗结构,墙体下部为木板,上部为竹篾编制,覆以稻草稀泥,再用白灰抹面;稍微新派的也有新建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成都人称之为“小洋楼”。

城市中的下层民众,修建的居所最为简陋,木质穿逗屋架,部分墙体就地取材,用泥土夯筑成土墙,有一排五间或三间正房,中间为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待客,旁边有厢房,房子后面有更简陋的厨房。

临街的居民,大都修建联排的二层小楼,形成前店后居、前店后坊的格局;这些房屋一连数间,一些居住,一些开店。房屋前面全是木质铺板,如果开店,早上要卸下铺板,打烊后装复。这就是成都人称出身寒微的“板板儿门”出生的来历。铺面一般有楼,通过一个狭窄陡峭的梯子上楼,楼上一般堆放杂物,即使住人,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居住条件极差。铺面临街,有伸出的屋檐,可为行人遮阳避雨。

城市最下层的民众房屋更简陋,有市民破产之后出租宅院,成为许多家人居住的“十家烂院坝”,更有“土筑草盖,牛马同居,并且有树枝蓑草结成的房子”(附3)。这些房屋,集中在御河沿河,府河沿岸,诸如天涯石街、下莲池、红石柱、马道街等区域,是成都平民的聚居区。

附1《大公报》1912年9月8日

附2傅崇矩编,《成都通览》下册,巴蜀书社,1978年,P373

附3五木,《四川人之生活程度》,《鹃声》,光绪三十一年,第一期

(5月4日同一时间更新......)

如果喜欢可以”点赞“,可以让更多朋友看到这篇文章。

作者 | 宣草

编辑 | 寻宽觅窄

| 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