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物中国之最(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南阳文
黄石庵位于西峡县太平镇黄石庵村北山坡处,因该庵建在一片黄石区域,传闻与汉代黄石老人有关而得名。现存建筑由三个并列的院落组成,共保存文物建筑十座二十九间。据庵内碑刻记载,黄石庵始建于隋唐时期,宋、明、清历代均遭破坏,也均进行了扩建、维修,现存文物建筑为清乾隆至道光时期所修建。该庵规模最大时房舍达46 间,人员达数十人,规模及影响力均超过周围的回龙寺、奉仙观、青龙庵等。2006年6月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石庵山门
黄石庵坐西北面东南,山门前有81 级石台阶。建筑布局呈横向排列,东院为主院,由山门、三圣殿、正殿、过厅等组成;中院主房已坍塌,西厢房被改建,仅存念佛堂及马厩两座建筑;西院存有三座建筑,分别为住持室、居士室和西客堂,建筑总面积约690 平方米。有石狮一对,石碑多块。院内、外有古松6棵、古柏2棵。庵周围峰峦叠嶂,风景秀美。
山门位于东院的前端,与正殿处在同一轴线上,坐北面南。门前台基高1.34 米,置七级石台阶。山门为倒座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单檐单层(两次间设夹层)硬山式建筑,仰瓦屋面。构架为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施排山梁架。夹层梁的两端分别插入前、后金柱内,明间五架梁下均置木隔断、设对开隔扇门。后檐设廊,檐柱通过抱头梁与后金柱相连。明间前檐辟门洞,墙外侧砌半圆形券门,内侧为方形,设双扇对开木板门。梁上绘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旋子彩绘,后檐檩及垫板、平板枋、额枋绘地方手法的苏式旋子彩绘且保存完好,走马板上绘有“观音送子”、“西游记” 和各种山水风景图案,现多漫漶。
西方三圣殿及西掖门,该两座建筑位于山门的西侧。三圣殿为单檐硬山式灰瓦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构架为五架梁。西掖门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前檐砌墙,辟半圆券门洞,置双扇对开板门,后檐呈敞开状。
黄石庵大殿
正殿坐北面南,坐落在一高1.15 米的台基上,前檐明间置七级石台阶。为单檐硬山式建筑,仰瓦屋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构架为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施排山梁架。前檐通过抱头梁与前金柱相连,梁头雕刻成龙头形状;檐柱间施额枋、平板枋,平板枋上每间置异形拱一攒。该建筑露明木构件多施彩绘梁上绘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龙纹枋心旋子彩绘,前檐檐檩及垫板、平板枋、额枋绘地方手法的苏式旋子彩绘,图案精美有花鸟禽兽、二龙戏珠等,且保存完好。走马板上绘有各种山水风景。
过厅及寮房位于东院与中院之间,始建年代不详。该两座建筑相互连接,组成共山结构。过厅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过厅室内设夹层)硬山式建筑,施排山梁架。构架为五架梁对前单步梁。过厅老檐墙明间置双扇对开木板门、两次间辟直棂方窗;后檐明间设门。寮房面阔、进深均为一间。
念佛堂位于中院的最南端,坐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构架为五架梁对前单步梁,施排山梁架。前檐设廊,通过断面组合呈“丅”形的额枋、平板枋相连接。柱头均置大斗支撑抱头梁,大斗两侧出花牙子板。
居士室位于西院的南端,坐南面北,单檐单层硬山式灰瓦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构架为五架梁,施排山梁架。五架梁前端伸出龙首状,承托前檐檩。
西客堂位于该庵院的最西端,坐西面东,面阔四间、进深两间,单檐单层(室内四间设相通的夹层)硬山式建筑。构架为三架梁对前、后双步梁,施排山梁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结构形式。架梁(也为夹层的楼板梁)两端置于檐墙上,五架梁上立前、后高金瓜柱,置三架梁、脊瓜柱。前檐用五柱,通过断面组合呈“丅”形的额枋、平板枋相连接。
木雕及彩绘
住持室位于西院的北端,坐落在一前高约1.42米的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单层(室内两次间设夹层)硬山式建筑。构架为六檩五步架,三架梁下设高瓜柱落于五架梁之上,高瓜柱两侧伸出单步梁,后单步梁承托檐檩,前单步梁承托下金檩,五架梁下沉插于前后墙内;两山墙内施排山梁架。
黄石庵内的山门、大殿遗存有很多彩绘及雕饰,尤其梁、檐檩彩绘保存完好,彩绘内容、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做法。在山门后檐、明次间隔板及大殿前檐窗、走马板上有多幅绘画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黄石庵按照自然地形设计院落布局,平面采用三个四合院横向排列形式,这一布局方式在寺、观、庵、堂等建筑中较为少见。黄石庵建筑绝大部分使用排山梁架结构,具有南方建筑的共同特点。建筑内大多设置夹层来存放物品,下层设隔断做居室,这种做法在盆地西南区域的民居建筑中多见,但在寺院、庵堂类建筑中较少使用,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部分建筑采用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形式,具有南、北方建筑相结合的典型特色,是研究南北建筑融合及豫西南地区木构建筑的实物资料。(来源南阳文广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