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必须中国之最(【家教微课堂】孩子泪流满面

世界之最 2023-08-20 14:29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第337期《家教微课堂》

知乎上有个热帖《为什么如今某些年轻人越来越怨恨“原生家庭”了》,其下面有2267个回答。

有的人怨恨父母把自己当工具,有的人怨恨父母太专制,还有的人怨恨父母偏心,也有的人怨恨父母说一套做一套……

这让我想起那句中国古话“怨由亲生”,即怨往往是从亲人身上产生的。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而不心生怨恨呢?

感受孩子的需要

古人讲“父慈子孝”,“慈”上面是“兹”,下面是“心”,父母爱孩子的慈悲之心是念兹在兹。

什么是念兹在兹呢?就是父母关爱孩子,整个身心、所思所想每时每刻都放在孩子身上。真诚地感受孩子的需要,才不会让孩子心生怨言。

有时,父母体会不到孩子的需要和想法,一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比如孩子不喜欢学钢琴,但父母认为这会给孩子带来出名的机会,坚持让他学。孩子为此很痛苦,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父母也意识不到。

这些父母天天和孩子在一起,为什么却感受不到孩子的需要呢?因为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身上,以自己想的想法、自己没达到的成就要求孩子。痛苦是孩子的,焦虑也是孩子的,父母还在想自己的造子成才计划。

说到底,是父母的心不清净。

大学》中有一句话“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放在家庭教育中,说的是父母应该端正自己的心,修身从修正自己这一颗心开始,时时刻刻达到清净、平等、正觉。时时警醒、事事检点、念念克制,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要用心省察。这样才能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孩子的需要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感受孩子的需要并不意味着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倘若父母溺爱孩子,很容易让其养成任性的习惯。

如果平时在家,孩子的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甚至超过老人,孩子会认为自己天然享有优待,是这个家的中心。

倘若有一天孩子的需求与其他家人产生冲突,比如孩子要去国外参加夏令营,需要不少钱,但家里有老人住院也要花钱,两者孰轻孰重,一般父母都能分得清。但早已养成自我中心意识的孩子就会对父母口出怨言,甚至怨恨他们没本事,害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不能只要求孩子

礼记·中庸》云“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意思是你端正了自己,把自己做好了,不去要求别人,这样就不会导致别人的怨恨。

同理,如果你处处要求孩子,自己却做不到,孩子就会不服气。

比如不少父母一下班就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打游戏,孩子好奇地凑过来看,他喝令孩子去看书;还有的父母在客厅打麻将,却要求孩子放学回家就赶紧回房间写作业。

父母自己都没有做好榜样,却趣怪网希望孩子自动自觉地做好,这是很难甚至不可能的。没有先端正自己而去要求孩子,往往会让亲子之间生出嫌隙。

《大学》有言“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有德行的父母,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带动孩子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孩子作恶。自己做到之前,绝对不会先去要求别人。

教儿教女先教自己,自己做出好榜样,孩子自然会学着做。古人有句话说身教者从,言教者讼。如果只是用言语去教导,孩子就会跟你争辩是非,说你都没有做到,有什么资格说我呢?

中庸》中讲到君子的修身就像弓箭手射箭一样,发现没有射中靶心后,会马上反省自己。父母的修身也要像弓箭手射箭一样,发现孩子的言行不合己意,一定要先反省自己是否有德行、能力不到的地方。

比如老大埋怨父母偏心,父母就要省察面对老大和老二时,自己是否偏心?即使心中没有,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一定的偏向让孩子误会,也是自己没有做到位。

守礼才不会忘恩

有些父母明明对孩子付出很多,但孩子还会满腹怨气。这是因为时间长了,人就容易忘记恩义、情义。

人生最可贵的,是能自自然然地保持知恩报恩的心,而且一生不变,这就要靠礼的教育。礼能从根本上培养起一个人的感恩心、恭敬心,帮助孩子树立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

古代有一种礼叫“乡饮酒礼”,是在家族聚会时用来团结整个大家族的感情所设计的一种礼节。

在“乡饮酒礼”当中,座次都是按着辈分、年龄来排的。60岁的长者坐在席上,50岁的人就需要站在一旁服侍、陪侍,听从差遣,以此来表明对长者的尊敬。长者年岁越大,所获得的食物供养也就越多。即使家资丰厚,你的辈分、年纪比较小,还是要排在后面。

其用意是提醒每个人不要忘记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那些长辈给你的照顾、教育和付出,不要忘恩负义。

不能说你有钱、有地位了,就可以财大气粗,在家族之中坐在前面、坐在当中,甚至坐在父母之前,这就不是以恩义、情义、道义来处世了。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可以打开《弟子规》看看前面的4句话有没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孩子在家里通过礼的规范,养成恭敬、诚敬和孝心,长大后自然不会对父母轻慢、造次。所以《礼记》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真爱父母的子女,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温柔委婉。行为是心性的外现,保持这种礼的秩序,孩子走入社会自然待人和气。

父母要学会敬子

古人讲要尊敬孩子,因为孩子是“亲之支”,是祖宗、父母的分支。但敬子不是像现在父母这样,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真正的尊敬爱护孩子,是要把祖宗的德行,比如品质、精神、人生经验、创业教训传给子孙,让这种好品质、好德行、好家风、好家道代代承传。

有良好家风一脉相承,家道端正,孩子受到良善德行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熏染,潜移默化中就会对父母产生真正的亲爱、孝敬之心,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会谨慎观照,不会随波逐流沾染坏习惯。

即使父母有力所不及之处,孩子也不会心浮气躁、生出怨怼之心。所以,爱子敬子是要用良好的教诲来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用欲望去诱惑他。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人与人之间的结合是道义的结合,而非功利的结合。“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出自《管子》。

对于家庭而言,树人很重要,如此,家道、家风、家业才能传承下去,亲子之间才会相亲相爱。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