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制造的中国之最(制霸制造业塔尖,常州全国
最近,有机构针对“谁能‘制霸’制造业塔尖”作了深入研究。数据统计表明,常州制造业表现突出,排到了全国第6名、江苏省第1名。
▲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TOP10城市
制造业单项冠军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金字塔的“塔尖”,其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常州以548万人口的体量,跻身全国前十,名列第六,仅次于宁波、深圳、北京、上海、杭州,这是硬核城市的有力证明。
趣怪网小编注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中,有部分企业可满足两者标准。隐形冠军是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不特指中小企业。
PART1 历史沿革
常州的城市定位一直很“专一”。从“经世致用”思潮下的近代工业发祥地,到引领乡镇经济的“苏南模式”发源地,再到如今剑指“世界新能源之都”,一脉相承立足制造业。
跨越百年蝶变,回眸非凡十年。
2012年,常州以“一核八园”为载体建设国家创新科技园区,明确“走出去、请进来、引资源、国际化”目标路径,由此,产学研合作为“常州制造”添薪增力,扬帆起航。
▲常州“一核八园”区域布局
紧接着,2013年常州发展十大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零配件产业落子布局。
沿着这条路径,常州开始了“滚雪球”式发展。
2016年,理想落户武进国家高新区,目前有20万辆整车在常州基地下线,实现销售超500亿元。
不仅理想,比亚迪也落户常州。目前,总投资200亿元的一期、二期项目签约落户高新区。预计到今年底,比亚迪常州基地产值将达到250亿元。
“车轮上的常州”,滚滚向前。今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超1100亿元,整车产销量突破11.8万辆,占了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的一半多。
回眸十年,砥砺前行。常州一以贯之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如今跻身制造大市,拥有工业企业6万多家,工业规模近2万亿元。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常州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累计32个,数量居江苏全省第一。,常州累计入选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16个,拥有隐形冠军企业200多家,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PART2 会展赋能
一个城市,要想跑得更快一点,一个有效途径是招商引智,在增量上把文章做足。
新智造,向未来。今年11月11日,2022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将在常州启动。自2019年起,工博会已连续成功举办4届,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博会必将给常州6万家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通过智慧互联、提振效能,逐浪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新蓝海”。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引智,回顾历史,不论是工博会、经洽会,还是双创会、商博会,我们的发展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就是通过会展形式,集中展示常州的优势和诚意,吸引优质项目。
作为“金秋第一会”,从2005年开始,延续了17届的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累计签约350多个重大项目,5万多境内外客商嘉宾参会。我们现在熟知的中以创新产业园、苏德产业园,乃至新能源、碳纤维、机器人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便得益于经洽会。
▲2021年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
跨越历史沿革,大会名称的变化,映衬着城市发展模式、产业引导重点的转变。不断竞跑“新赛道”的常州,从简单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转变为地方政府与科研机构、企业全频共振,合作共赢。
星光不负赶路人。自2006年起,常州市委、市政府每年由主要领导率领党政企代表团北上南下,开展对接大学、大院、大所的“科技长征”,赶赴上海、深圳、德国、新加坡等地,密集拜访知名企业、会见企业高层,推进项目进展,深化合作交流,架起了一座座城市群合作之桥、智能制造合作之桥、科技创新合作之桥。
正是常州市委、市政府的长期谋划、接力拼搏,才让常州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逐渐硬核起来,不断擦亮常州智造“金字招牌”。
PART3 时势汇聚
我们知道,跑步冲刺阶段,人的劲头最足。
城市发展也是如此。2021年,常州GDP达8807.6亿元,是江苏唯一连续5年增速位列第一方阵的城市。
作为奋进“万亿GDP之城”,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常州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干劲,常州人的竞争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面对前所未有的产业振兴之势、能级跃升之势、区位质变之势、政通人和之势,距离“万亿GDP”仅一步之遥的常州全力冲刺,常州市委、市政府深入研究制定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30条重磅政策,精心绘制了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发展蓝图。
“放眼周边,今后一个时期,区域竞争格局巨变的最大红利在常州,交通枢纽地位的最大提升是常州,新一轮发展最好的‘时与势’聚于常州。”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常州将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常州答卷。
PART4 营商环境
一个产业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
以当前方兴未艾的新能源产业为例,常州利用独特的产业优势,全力打造世界新能源之都。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始于2009年的“十城千辆”,而常州布局这一产业就在2年后的2011年。
互联网上,有很多文章论证常州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契机,起来无非两点——如同大树茁壮成长,一是土壤条件好,二是浇灌跟得上。
先说土壤条件。制造业是常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基础好、门类全、集群强、韧性好,国家工业41个大类中,常州有33个;207个中类中,常州有189个;666个小类中,常州有598个。可以这么说,虽然不是绝对,但常州几乎能制造所有工业产品。
在浇灌环节,常州也做了大量工作,引进了一批新能源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常州有着对新能源产业的“长期主义”和深远布局。历届政府眼界高、眼光独到,投早投小,提前押注未来赛道,从土地财政往风投财政转型,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大爆发。其中以金坛区为例,占中创新航30%多股份,7年前投资,上市后不仅带来财政增收,更带来了整条产业链。
说到中创新航,简单讲,常州与中创新航的关系,是一个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曾经脱胎于中航工业集团的中创新航,在早年间曾经被中航工业的另一家公司——成飞集成注资,并在资本市场迎接过短暂辉煌。
但彼时一方面新能源的“天时”尚未来到,另一方面中创新航受到各方面掣肘,一直未实现突破,拖累上市公司亏损,以至于最终2019年时被成飞集成出表。后者放弃了控股权,最终由金坛区政府以金沙投资为主体接手。
但金坛区政府其实早在2015年8月就将当时还在洛阳的中创新航引入常州金坛成立了子公司。培育4年后,2019年时金坛区政府正式控股,这时中创新航(常州)成为总部,原来的洛阳总公司成为子公司。
在对中创新航的选择上,常州市政府一直非常直接用投资来投票。而从总部正式搬到金坛起,中创新航迎来了腾飞从名不见经传到跃居全国第三,并拿到了广汽这个事关命运的大客户,随后开始向其他客户进军。
中创新航CTO兼副总裁曾公开表示我能深刻感受到常州对创新的重视、对产业的重视,对产业从业人员的重视,以及对动力电池产业的大力支持。
可以说,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上,常州真正做到了有无熟人一个样、大小企业一个样、本地外地一个样、国有民营一个样、内外资一个样。而优质的营商环境,也反哺着常州,为重振产业雄风、奋进“GDP万亿之城”提供了有力支撑。
PART5 人才虹吸
长期以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都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热门话题,是各地发展经济的“惯用打法”。但同样是双招双引,不同地区的效果存在很大差异。时代在变,常州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新打法”。
广其途以储英才,聚合力而谋发展。2014年,常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实施龙城英才计划(3.0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人才工作模式,大力支持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海内外领军人才在常州创新创业。
8年来,常州累计支持1000余家领军人才创业重点企业加速发展,并有一批企业成功上市,形成“龙城英才计划”上市板块,打造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集群。
我们看一组最新数据2021年常州引进人才10.6万人,全市现有人口549.1万人,比“七人普”时净增21万人。显而易见的是,目前常州已经形成“虹吸效应”,人才、资本、项目都在向这座“GDP万亿”后备城市汇聚。
PART6 制度创新
制造业是常州最厚实的家底和最鲜明的底色。打造新能源之都、锻造长三角产业中轴,势必要求常州在制造业优势基础上求新、求变。如何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现代化转型?做好“人”的工作是重中之重。除了各种高智人才,产业工人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产业工人距离一线最近,蕴含极大的能动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题中之义。
在常州制造业企业,一项名为“职工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的激励制度被广泛采用,为培养高技术人才拓宽了制度空间。目前这项制度已在109家企业开展,覆盖2万多名技术职工,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
举个例子常州强力先端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全球高端光刻胶材料领域的知名企业。2019年,该企业一项创新项目的落地为企业一次性节约成本18万余元,项目提出者获得近万元的奖励提成;2021年,企业职工共提出10个创新项目,提取奖励20多万元。
▲在强力先端实验室,员工创新热情高涨
近年来,常州大力实施龙城工匠培养选树计划,拥有“大国工匠”“江苏大工匠”“龙城工匠”近百名,工匠数量在全省位居首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270人,连续八年位居全省首位。
2015年起,常州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工作后,继续在职参加学徒制项目,选择向上深造的培养通道。数据显示,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常州围绕十大产业链,整合行业、企业和院校资源,累计投入补贴资金5000万元,培养企业学徒1.3万多名。
▲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武进技师学院聘请的企业导师在指导学徒
政府长期谋划的务实精神,企业深耕细作的扫地僧精神,善待人才薪火相传的伯乐精神,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常州在一众城市比拼中不断卡位进阶、硬核出圈。
一个个实笃笃的单项冠军,就像常州小笼包一样,有货有料,正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以“小而美”的姿态出发,追寻“大而强”的未来。
乘势者行,扬势者成。一个“既有产业高原,又有创新高峰”的硬核常州,一个成型破圈的“世界新能源之都”,正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来源觅渡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