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英汉互译(中国“红墙第一翻译”(百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到机场迎接,冀朝铸(左四)担任翻译。
冀朝铸从小在美国生活,能说一口漂亮的美式英语。新中国成立后回到祖国,为周恩来总理做了17年的翻译,亲历了中国外交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被称为“红墙第一翻译”。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朝鲜的开城来凤庄正式开始。冀朝铸于1952年进入志愿代表团谈判组工作。冀朝铸很快发现,中美双方代表言辞激烈,有时甚至破口大骂。作为谈判策略,我方需要把美方代表的发言包括骂人的话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等下次谈判会议时可以原封不动地骂回去。当时,美方有好几个专职速记员,我方几乎只有一人会英文速记。,冀朝铸及三人被安排赶快学习英文速记法。冀朝铸无师自通,通过快速自学,达到了每分钟可记165个单词的水平,美方在谈判时的每一句都可以记下来。这样,冀朝铸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英文速记员”的美誉。
1956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为尼泊尔首相阿查利亚举行国宴,本来冀朝铸坐在一桌,但为尽快培养他,冀朝铸临时被安排到第一桌担负翻译任务,这是冀朝铸以“周恩来翻译”的身份出现。周恩来总理在致欢迎词时,即兴脱稿增加了一大段内容,冀朝铸担心出错,仍照本宣科按照原稿译出。对事情有着敏锐洞察力的周恩来立即发现了,他马上说“不对,不对,小冀你太紧张了,换一个翻译吧。”
心情沮丧的冀朝铸以为自己再没有机会了。但没想到,第二天周恩来总理继续让他翻译。冀朝铸没有辜负周恩来总理的信任,注意力更加集中,出色地完成了翻译任务。
20世纪70年代,在毛大大主席“小球推动大球”外交战略的推动下,中美关系开始“解冻”。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前去机场迎接,冀朝铸担任翻译。尼克松还没完全走下舷梯,就远远地朝周恩来总理伸过了手。周恩来迎了上去,冀朝铸也马上跟了上去。冀朝铸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我知道自己不能站得太近,也不能站得太远。”因为此前周恩来总理特地要求,“小冀近一点,每句话都得准确地听清楚,准确地翻译”。当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时候,冀朝铸马上为尼克松翻译出了那句有名的话“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尼克松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当我们握手的时候,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987年,冀朝铸被任命为驻英国大使。他把握外交真谛,谦恭有礼但不失原则,赢得了当地赞赏。1988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文,从对外影响、分析能力、工作作风、建筑和款待等五个方面对各国驻伦敦使馆进行评比,结果美国和中国大使馆被评为最佳。文章说“冀朝铸先生友善而又很不像中国人那样拘谨,多数的中国大使都对无礼的英国新闻界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而冀先生则每当中国在西藏问题上遭到批评时,就一定要在电视上露面。”
1989年春夏后,中英关系一度陷入低潮。冀朝铸主动作为,频繁接触英国政府员和国会议员,做了大量交流交心工作。特别是经过努力,他把撒切尔夫人请到中国大使馆,起到了积极影响,推进了中英关系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