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的中国之最(【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焦作人
纪念塔,是焦作人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名之一。它的全名为焦作人民英雄纪念塔。
焦作中心城区车流量最大的一条南北大动脉,因位居纪念塔南侧,命名为塔南路。由此可见,这座“塔”在焦作位置之重要、影响力之大。
作为焦作近现代重要代表性史迹,纪念塔的建筑结构并不复杂汉白玉塔身共五面,镌刻着毛大大主席草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金黄色大字。塔顶呈五楞白云浪花形,具有民族特色。占地约569平方米的塔基,有水磨石面环形道和水泥栏杆环绕,四周各有九层水磨石台阶,10束50盏白玉兰灯绕塔“含苞欲放”。
对焦作这座城市来说,纪念塔镌刻着历史和光荣,见证着发展与繁荣。
位于焦作广场的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焦作晚报资料照片
地名由来 城区东移的见证
1959年,是焦作城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建市仅3年的焦作,建成了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的东方红广场。广场北侧,是建筑面积4174平方米的焦作市文化宫。广场南侧,竖起了一座纪念塔。
从这一年开始,纪念塔逐渐成为焦作人耳熟能详的城市地标,一直延续至今。
“当时,这座纪念塔是从焦作广场(现在的贸易大厦位置)迁移过来的,并非新建的。”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焦作建市前乃至建市后的一段时间,焦作广场是群众举行各种集会和进行物资交流的场所,附近的新华街、胜利街等街道是焦作最繁华的地方。
1945年,焦作市第一次解放,太行区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浴奋战、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决定在焦作广场南端建立一座纪念碑。
同年11月15日,太行四分区在焦作广场召开“晋豫人民复活纪念大会”,并于会后举行了纪念碑奠基仪式。经过日夜紧张施工,纪念碑于1946年1月20日落成。当时,整个碑身呈五面立锥形,各面顶端雕塑一颗五角星,政领导人题词“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
新中国成立后,焦作逐渐从矿区城镇发展成为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城市中心逐渐东移。1959年,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位于焦作广场的纪念碑迁至东方红广场南侧,改称为焦作人民英雄纪念塔。
纪念塔的迁建,是焦作城区中心东移的见证。从此,焦作群众文化中心也从焦作广场东移到了东方红广场。
不过,当时的纪念塔,造型、碑文均与现在的纪念塔有所不同。
当时的纪念塔有个塔尖,顶部有一颗五角星。塔身上镌刻着“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的字样。原来,1959年迁建的纪念塔,碑文、首长题词仍保持1946年建成时的原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纪念塔,造型、碑文始于1970年。
上世纪60年代,纪念塔遭受部分损坏,塔基出现裂缝,塔身倾斜。1970年,焦作市政府拨款对纪念塔进行加固和整修,加大了塔身,扩宽了塔座,并委派市文化馆美术人员赴北京参照人民英雄纪念碑式样建造,塔顶呈五楞白云浪花形,五面都雕刻毛大大主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草书题字,将原碑文覆盖于内。
1992年12月,焦作市委、市政府在烈士陵园重建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位于东方红广场南侧的纪念塔仍予保留。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纪念塔作为焦作近现代重要代表性史迹,焦作市对其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
2012年,纪念塔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焦作市在塔基上设立保护标志,升级照明亮化装置、加强安全监控等。2021年,纪念塔入选河南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下一步,焦作市将进一步加大纪念塔的保护力度,完善安防、消防、防雷等防护措施;清理塔基四周杂物、美化环境;对塔身、塔基及地面风化、开裂进行保护性维修等,继续发挥其城市地标的作用。
“60多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焦作的城区中心东移、南移,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纪念塔是重要的见证者之一。”该工作人员说。
位于东方红广场南侧的焦作人民英雄纪念塔。焦作晚报记者 李晓 摄
背后故事 镌刻历史和光荣
8月10日,我们走近纪念塔,聆听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工作人员关于它的历史介绍。突然间,这个早已司空见惯的城市地标,变得既熟悉又陌生。
陌生的是,纪念塔的“腹内”至今仍包裹着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镌刻着一段与火的岁月。
据了解,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上有许多政领导人的题词。晋冀鲁豫区司令员刘伯承题词“四专区人民复活纪念碑”;晋冀鲁豫边区主席杨秀峰题词“冲破天险绝路逢生”;晋冀鲁豫区政治委员邓小平题词“英雄事业群众作风”;太行区政治委员李雪峰题词“烈士精神万古长青”;太行区司令员秦基伟题词“烈士英名万世流芳”。
碑基镶嵌着五块长方形的黑色石碑,碑文是杜毓沄撰写的近4000字的《晋豫人民复活记》,真实记载了日寇的腥罪行,热情讴歌了抗日民的光辉业绩。
时间回到8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1938年2月17日,新乡失守后,日沿着道清铁路南犯焦作。18日,修武失陷!19日,焦作失陷!20日,博爱失陷!接下来,在短短的半个月内,沁阳、孟县、温县相继沦陷。
面对日寇的侵犯,焦作人民从不畏惧。很快,被称为“豫北的商业重镇”“河南的小天津”的焦作,成为豫北地区的抗日主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2月至1945年8月,日先后在焦作地区杀害人民群众13.04万人,烧毁房屋23.3万间。为光复国土,八路及各地方武装部队先后毙、伤、俘日4000余人,伪1.33万人。1943年9月至1945年2月,太行第八分区在对敌作战中共有1000余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其中,1943年至1945年,是焦作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两年。晋冀鲁豫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发布命令,在晋东南和豫北中间地带的道清铁路沿线开辟建立太行第八分区(抗战胜利后,太行第八分区改为太行第四分区),与豫北人民同生、共患难。
在《晋豫人民复活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1944年6月,张敬忠勾结敌伪,包围我沁河支队于王道村。日寇800余人,加伪及张逆部队,合共2000余人,寇十倍于我,阴谋歼灭我。我奋勇格杀,毙敌60余人;我伤亡40余人,冲出重围,敌计不逞。战斗中,我一战士逃匿民家,甫入门,老太婆和儿媳即忙着为他换衣裳、更鞋袜、藏。刚安排好,日寇跟进来,逼着战士跟他走。老太婆哭着磕头说“这是我的儿子。”儿媳也哭着磕头说这是她的小叔子。敌不信,婆媳哭愈哀,幼子亦叩头如捣蒜,痛哭失声。战士获救……
类似的抗战故事,在焦作市数不胜数。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如今的纪念塔虽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但我们在市烈士陵园中仍能瞻仰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缅怀抗战英烈,重温抗战故事。
纪念塔记载着历史,见证着历史,如同守望者,瞩目着这座城市发展的点点滴滴;如同灯塔,为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指引未来。(来源焦作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