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城市吸引力排名出炉,人

世界之最 2023-08-23 12:48www.nygn.cn世界之最大全

人才到底是根据什么指标在流动?企业又该如何通过地域优势吸引人才?

文中外管理传媒 庄文静

责任编辑任慧媛

教育界网络红人张雪峰曾说过很多家长都在纠结是考好大学重要,还是好专业重要。其实都错了,选一个好地方最重要。为什么?见识不一样,上大学不仅是涨知识,还要涨见识。而面对就业时,“选择一个好城市”成了更多年轻人关注的焦点。

前不久,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合作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报告显示京沪深的人才吸引力水平位居全国前三,长三角、珠三角的人才也开始大量集聚。其中,2022年的人才吸引力排行前十大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无锡

可以看到,在“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之下,我国的人口在持续向大城市,以及大都市圈集聚。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才价值日益凸显,一些优秀城市的虹吸效应也愈发明显。

那么,人才到底是根据什么指标在流动?企业又该如何通过地域优势吸引人才?

南强北弱的人才流向,是客观规律?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教授李稻葵曾表示北方弱南方强是客观规律,北方地区衰落不可避免,我们一定要按照经济发展、经济地理格局演变的客观规律去“行事”。那么,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何在?李稻葵认为我国有10亿人口还没有达到中等发展水平,解决他们的内需就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来源,而“城镇化”就是最重要的抓手。

,早在几年前,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就显示出,南方重点城市的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上升。而一线城市中,“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这些趋势说明了什么?

“人口作为所有经济社会活动的首要资源,始终具有‘资源、资本、产业在哪儿,人就在哪儿’的特点。特别是,中国人口正在持续呈现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的聚集效应。”中道普惠总裁、职业规划顾问于洋对中外管理说。

从此次人才流向城市来看,除了北京以外,其余九座城市均为南方城市。

“帝都”气质吸引着高端人才

长期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就是人才聚集的城市。尤其北京的教育资源丰富,985、211、双一流院校较多。,还有许多其他城市本科毕业后考研的学生也会流向北京。,可以说,北京从人才的大学阶段就已经展现出了吸纳人才的实力。

通过近几年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北京因严控人口的需要,有一些产业被疏解、迁移,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才有所回升,2021年继续创新高,主要原因之一是收入水平居全国最高,且2021年人才引进政策放宽,所以人才吸引力的排名一举占据了榜首。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已经进行了清晰定位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传统的“经济中心”并不在其中,“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和职能是必然。

有目共睹,北京的一般制造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以及区域批发市场和专业物流中心,甚至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职能,都已向郊区乃至津冀疏解,从而重新塑造自贸区和金融中心的一些新产业。比如,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

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北京疏解的一般制造业企业就达3000家,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河北累计从北京、天津转入产业活动单位达1.1万个。雄安新区今年实施重大项目100多个,预计全年投资超2000亿元。

,对于北京来说,一定是国企、央企、国家部委、科研院所、事业单位金融机构、高科技企业等单位,更易吸引高端、高学历人才。“高级、现代、大气、稳重”的“帝都”气质,使许多高学历人才(硕士、博士)、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在这座极具包容精神的城市里留了下来。

上海引领长三角,互联网 制造业方兴未艾

作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中的第二名上海,在2021年时人才净流入占比重回榜首,并且创造了近5年新高。因为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落户政策放宽。甚至近两年上海代替天津,成为北京人才流出的第一大目标城市,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

上海市2021年新版《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表示,将人才引进落户通道由16个增加到18个,落户通道明显放宽。并且,五大新城和自贸区的落户政策,更是本地应届研究生可直接落户。2022年,上海人才落户条件放宽,高层次人才、重点机构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专业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等五类人才可直接落户上海。这相对于北京来说,落户政策更宽松、流程更简化,更能吸引年轻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排行前十的城市中,除了北京以外,其余九城均为南方城市,其中,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就有五城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而上海处于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位。

尤为突出的是,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具有比较完备的产业链,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密集性较强,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外商投资的主要汇集区,其主要投资产业就是以电子及通信设备为首的制造业。众所周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2019年投产,去年8月就已突破100万辆的整车生产。近来更是宣布将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生产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而这将可能改变全球储能产业格局。可见,一个企业能带动一个产业链,一个产业更影响着一个区域的经济格局。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涌现了许多新兴的制造业,如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产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长江三角洲地区“互联网 制造业”发展较快,其数字经济排名在全国前列。

长三角区域联动,“软硬兼施”吸引人

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前十强中长三角竟有五城入选,无疑是此次评选中的最大赢家。

其中,杭州的五大支柱产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青睐。在文化产业中,杭州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数字内容、影视生产、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现代演艺等领域;在旅游休闲产业中,重点发展文化旅游、都市旅游、乡村旅游、赛会旅游等;在金融服务产业中,杭州重点发力科创金融、区域性股权市场等;在生命健康产业中,杭州重点发展创新医、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精准医疗、医疗流通、医疗康养、健康服务等领域;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杭州重点发展物流装备、光伏及新能源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先进交通装备、智能装备等领域。

特别是,杭州作为中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商业资源和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异常吸引人。,作为阿里巴巴总部的所在地,作为互联网行业的摇篮和电商之都,杭州充满年轻活力、现代化的城市氛围,汇集了大量年轻人在这里从事与互联网产业相关的工作。

作为前十强中,五城之一的南京,在2022年就已经跻身于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四位,并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企业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6家,已经形成了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石化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

近几年,南京人才净流入稳定,主要有赖于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以及南京“宁聚计划”的实施、落户政策的宽松。特别是扶持青年大学生创业的举措,覆盖数万人和全市50多所高校以及国内外众多城市的高校。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南京市还调整优化了落户政策,吸引本硕博等各类人才落户,并保障住房安居,对本科、硕士、博士分别给予每月600元、800元、2000元,最长36个月的租金补贴。

在持续优化政策服务举措上,南京市先后放开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将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年限,由毕业1年拉长到2年;将融资配套的项目条件,由初创3年放宽至5年;还通过加强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实现相关补贴申领的全程线上办理服务;在各区(园区)设置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专区,提供“一站式”业务办理和咨询。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作为入围十强的地级市,其工业规模超4.2万亿,拥有8个全国百强先进制造园区。苏州是长三角第二大经济中心、全国工业强市、中国第三大出口城市,苏州的工业发展长期备受海内外的企业关注。其在纳米技术、聚酯新材料、生物医、优特钢铁、光纤通讯、新能源等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制造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苏州的GDP增速在2021年位列重点城市之首,由于距离上海最近,其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此次进入十强榜单的“太湖明珠”无锡,位于长三角的几何中心,除了得益于自然与人文历史的“软实力”外,还要得益于它是硬核的制造业重镇,特别是无锡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重要发源地和黄埔校。作为无锡是全国少有、产业链布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稳居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一方阵。

,一个城市吸引人才的能力,一方面与产业的聚集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一定与周边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密不可分。,通常GDP排行靠前的城市,也一定是具备人才吸引力的亮点城市。,无论是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这种区域联动效应也必将提升整个区域的人才吸引力。

中国“硅谷”,高科技人才的天堂

一提到深圳,其知名企业的量级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像华为腾讯富士康中兴创维等一系列响当当的名字,以至于深圳早就被誉为中国的“硅谷”,特别是深圳提出的五大未来产业的清晰定位,即生命健康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机器人产业、可穿戴设备产业、智能装备产业,更加夯实了其“中国硅谷”的城市定位。

“深圳之所以吸引人才,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是政策因素、国际企业资源、优质教育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叠加,优势自然就显而易见了。这不是其他省份、城市靠单一因素就能比拼的。”于洋分析说。

而这些城市资源和地域优势,使深圳的经济发展速度、创新发展水平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只是,由于深圳在我国一二线城市中面积最小,人口承载力有限,近年来也在开始控制人口增长。再看排名第四,距深圳只有130多公里的广州,2017-2021年期间,广州的人才净流入持续稳定增长,主要原因就是广州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快,而且在全国一线城市中生活成本最低。

成都打造一座年轻人之城

恐怕没有多少年轻人是不爱成都的。

二十年前,成都还只是一个二线城市。而使成都脱颖而出的原因,就是其对于人才的吸纳,也是成都在城市竞争中重要的“制胜法宝”。争夺人才的实质是在争夺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资源。

此次评选,成都跃升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的第七位,成都的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而目前全国只有重庆、上海和北京的人口能到此数量。

报告显示,成都对年轻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可观,2022年成都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4.1%,位居全国第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4.1%,位居全国第四。“年轻就是成都的人设。”在制定人口、人才引进政策时,成都着重考虑了人口年龄老龄化问题。在人才落户的条件中,除了是全日制本科学历外,还要求在45周岁以下。

从2017开始,成都人才净流入呈现了由负转正的趋势,人才流入成都的主要原因是成都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较为活跃、文创与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排名2022》报告中显示,成都在创新发展维度得分仅低于苏州。成都推出“蓉城人才绿卡”、“蓉漂人才码”等人才服务配套体系,构建“租售补”并举的人才安居体系,“筑巢引凤”吸引人才。也正是因为成都的人才储备立足于整个西南,相较于东部的杭州、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人才争夺,人才储备和资源更加丰富。

成都最多的产业是IT,电子,以及近年来越来越火热的动画。这里聚集着英特尔、京东方、华为、富士康、戴尔德州仪器等龙头企业在内的140余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全球70%的iPad平板电脑和近20%的笔记本电脑产品都出自这里。,成都高新区还在打造“多级支撑”的产业格局,不依靠单一产业发展,产业多元化,人才多元化,才能让城市增长力更加有保障。成都正在形成包含电子信息产业、营利性服务业、生物医产业、金融业、商贸业等“多极化发展”的格局。

除此之外,成都是懂营销的。它用各种元素吸引无数人的关注,将成都打造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IP形象。,成都的交通之便利,也被称为国内实打实的“交通第三城”,无论是机场、高铁、轨道交通等,都名列全国前茅,甚至在成都很难找到不是地铁房的房源。

中国光谷”,吸引着一批批追光的人

武汉已连续5年实现了人才净流入,总量达285万,人才已经成为武汉鲜明的标识和最宝贵的资源。仅自2017-2021年,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超173万人。

十多年前,武汉就已是产值超千亿的中国重工业基地了。像东风汽车、中国宝武葛洲坝集团等重工集团,以及一大批中国铁路、桥梁、航务等公司。武汉因其地处长江中游第一大港,交通便捷,一直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

近几年,武汉已经是国家四大芯片生产基地之一,到2025年芯片产业产值超过1200亿元。我国自主研发的5G技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都是武汉的发展重点。,武汉也在推动制造业创新,现已建设有7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国家级信息电子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位居全国第二位。武汉在集成电路、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型显示器件、生物医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方面已经取得显著的进展。

在国防工业领域,武汉先后研制了一系列的国防装备,例如火箭焊接装备、射电望远镜等重要的国家战略设备,构成了我国国防工业的重要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新创业方面,武汉已经汇聚了158家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在2022年4月,科技部、发改委联合明确武汉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之后,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中部唯一的国家级科创中心。

如今,由于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武汉被称为“中国光谷”,这里闪耀着人类之光的一个聚集地,也吸引了更多追光的年轻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