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2年,中国“六大技术”
2022年中国不仅战胜了疫情,还实现了六大技术的突破,彻底改变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格局。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社会,哪个国家能率先突破技术壁垒,那就可以在该领域得到丰厚的回报。而就在2022年,中国竟一口气突破了六大技术,那这六大技术分别都是什么?
第一名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
2022年6月17日,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下水。就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福建舰是中国海建设中一个非凡的成就。
福建舰虽然是我国的第三艘航空母舰,它的战略意义却远高于前两艘航母。这是因为辽宁舰与山东舰的建造模型基本都是来源于前苏联创立的短距起飞-拦阻降落构型,而福建舰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弹射起飞-拦阻降落构型。
采用短距起飞-拦阻降落构型的航母建造理念相对简单,这类航母采用的短滑跑道对于航母的建造要求很低,若是想要增加起飞重量,则只能通过加装滑跃甲板。
这一做法成功的绕过弹射器技术,将建造门槛降低。虽然这种取巧的办法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这种构型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战斗机载量问题。
福建舰
战斗机的载量也就是战斗机的荷弹量以及燃油量,这是战斗机充分发挥战斗力的关键。,飞机发动机的推力是有限的,航母上的短滑跑道又无法给予飞机充足的加速时间。
所以,要想在短距起飞构型的航母上起飞,战斗机就必须轻载,这也就意味着战斗机的战力将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的科学家们想了很多的办法,但最终都无法完美解决。
福建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作为003型航母的首舰,福建舰采用了最为先进的电磁弹射-拦阻降落构型。相对于短距起飞,电磁弹射起飞的优点一目了然。
电磁弹射-拦阻降落构型
弹射起飞可以帮助飞机获得远超自身所能达到的加速度,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战斗机可以满载弹和燃油,最大限度的发挥战斗力。
不仅如此,有了弹射起飞,就连重量较大的固定翼预警机甚至是反潜机都能从航母上起飞,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多功能一体化作战。
有了这艘8万吨排水量的超级航母,我国海就可以更好的保证中国领海领空的安全。
第二名天宫空间站
空间站是人们探索太空的前哨站,而在中国人心中一直就有着一个探索太空的梦。为了完成这个梦想,中国人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
2022年7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问天实验舱,同年10月,又成功发射了梦天实验舱,至此,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就只剩下“巡天号光学舱”就可以完成组建了。
而天宫空间站的建造过程并不顺利,在建成过程中,我国先后突破了空间机械臂技术、高效电源系统技术、物化再生生保技术以及推进剂补加技术,一跃超过美国,成为人类的先驱者,推动人类进入太空探索的新阶段。
我国对于天宫号空间站的定位就是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这就意味着,天宫将成为我国的试验基地,一旦组建完成,我国将可以开展空间研发试验,这十分有利于我国对太空的探索。
,为了造福于全人类,我国还将天宫空间站向全世界开放,邀请全世界的科学家前来实验研究,这一举动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声望。
中国航天员与国外宇航员交流
第三名C919飞机成功交付
2022年,中国国产的C919飞机顺利交付,这就意味着中国率先打破了,由美国波音和法国空客在航空领域的垄断局面,从此,我国的航空产业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C919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宽体客机,主要的制造商是中国商飞。早在2008年,中国商飞刚刚成立的时候,中国人就定下目标一定要造出我们自己的大飞机。
,制造大飞机的技术一直掌握在美国和法国的手中,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就是飞机的控制律技术。
控制律是飞机控制计算机里的一个算法,飞机如何飞行全部靠它来决定,由于这项技术关乎着飞机的性能安全,,制造商必须掌握。,我国在这方面又是毫无经验,所有的东西都要从零开始,其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商飞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组成了C919飞行控制律联合攻关队,总设计师吴光辉亲自担任队长,攻关队其他队员则是十几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小伙子。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但正是因为年轻敢闯,他们迎难而上,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为了尽快攻克技术难关,攻关小队制定了“611工作制度”,一周上6天班,每天工作11个小时,有部分队员甚至直接住在了办公室。
即便大家如此努力,但成功之路还是遥遥无期,大家渐渐明白了这将是一场持久战,于是,他们把原来规定的工作时间跨度由一年两年改为十年,不达终点誓不罢休。
终于,在队员们不懈的努力下,C919拥有了完整的飞行系统。2017年5月5日,C919完成试飞任务,2022年12月,首架C919顺利交付,中国从此跻身大飞机制造国。
第四名多年生水稻技术
说起水稻,大家也许都知道,水稻是一种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也就是说水稻这个物种天生的寿命只有一年。这就意味着人们想要收获稻米,那就必须一年一种,一种一收。
这样的耕种不仅产量低,而且极大的浪费了土地资源。,早在几十年前我国的科学家就开始了多年生水稻的培育。
所谓的多年生水稻,就是指一年生水稻在经过人工培育后,可以实现反复利用,并且在自然生产条件下,地下茎能够正常萌发再生成苗实现多年种植的水稻。
地下茎
为了培育出这种水稻,科学家们在已有的22个稻种中,不断筛选优良基因,经过多年努力,人们终于发现了一类稻种。它就是生长在热带非洲的长雄野生稻,这类稻种具有柱头长、花大、自交不亲和以及异花授粉等优点。
在这众多优点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长雄野生稻可以进行地下茎无性繁殖,这个特性对于培育多年生水稻意义非凡,,长雄野生稻被农业科学家们视为多年生性的理想供体。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利用长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目的就是为了选育出具有多年生这一特性的水稻。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云南省的科学家们在2022年率先突破技术难关。他们先是利用长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获得一代种,然后再让一代种连续多代自交获得多年生性供体材料,再将这些具有多年生特性的品种与栽培稻杂交,通过回交选育将多年生特性转移到栽培稻中,成功的培育出了多年生稻新品种。
这种新品种水稻可以连续种植四年,每年收获两季,第一季水稻可以做到亩产一千多斤,第二季水稻也能突破八百斤大关。
多年生水稻技术的突破,将我国带入了新型高效、绿色环保、轻装简化的新型稻作生产经营方式,不仅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而且还造福于全人类,可谓是含金量满满。,多年生水稻技术被国际上的权威期刊——《科学》,评为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第五名盾构机主轴承实现自主研发
盾构机是基础建设中的重要装备,它始终承担着穿山跨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此重要的设备,我国却一直未能实现自主研发,究其原因竟是我国无法制造出盾构机的主轴承。
主轴承是盾构机刀盘驱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在盾构机穿山开路的过程中,主轴承为刀盘提供着旋转支撑,刀盘才得以切割工作面,工程才能继续推进。
据介绍,直径为8 m的主轴承在运转过程中承载的最大轴向力可以达到100000KN、径向力达10000kN、倾覆力矩达100000Kn.m。
主轴承
并且,在盾构机工作的过程中,整个机体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一旦主轴承出现问题,那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殿中研究员以及李依依院士团队强强联合,决心攻克主轴承建造难题。经过几年的努力,专家团队终于在2022年12月15日成功研制出了直径8米的主轴承。
这也就标志着,我国真正拥有了盾构机的建造能力,再也不会被外国人卡脖子了。
第六名3D激光打印技术
3D激光打印技术是一种涉及了激光技术、材料科学、机械设计、计算机控制等诸多领域的新技术,因其具有超高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所以世界上并没有多少国家掌握,而我国却率先掌握了3D激光打印技术。
3D激光打印技术最早是在1892年,由美国人J.E.Blanther提出的,但当时受限于技术装备,最终没能实现。2022年3月,我国的金属增材制造专家王华明教授,提出了3D激光打印技术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性能”的优势,可以助力我国的产业升级,结果真如他所言。
王华明教授
我国研发的3D打印钛合金构件技术成功应用到了生产实践中,在C919大飞机生产制造中,这项技术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3D激光打印技术一定会为我国的工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D打印钛合金构件技术
2022年是中国科技大爆发的一年,有了这些科技,中国的国力日益强盛,趣怪网希望在2023年,中国也能保持势头,继续突破层层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