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毛泽东说一万年也要搞出核
1963年,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进行深潜实验,不到两百米就沉没海底,160位兵无一人生还。
因为一张扑克牌大小的船体,需要承受一吨多的海水压力,任何一条焊缝、任何一条管道、任何一个阀门,若承诺不起海水压力,都将面临艇废人亡的后果。
所以当25年后,中国的核潜艇即将展开极限深度的深潜实验时,没有人知道结果会是怎样。
乘试人员中有人默默写起书信,向家里交代着未完成的事件。
为了鼓舞人心,更为了出现危急情况时能及时采取措施,核潜艇总设计师决定同其他人员一同下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的总设计师。
“我不仅要为这条艇负责,还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就这样,深潜实验开始了。
(电视剧《功勋》截图)
当深度仪的指针指向极限深度时,相关人员检查后报告艇内一切正常,所有人在自己岗位上屏住呼吸,核潜艇开始上浮,直到上升到100米的安全深度,安静的艇内突然爆发一阵躁动。
每个人心里的那块沉甸甸的石头终于落地,轻松欢乐的氛围下,总设计师提笔写下几个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短短几个字,几乎概括了他的一生。
这个人,就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隐姓埋名、30年未归家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轰炸中埋下信念的种子
1926年3月,广东省海丰县的一个医生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
父母高兴之余,趣怪网希望他可以一生自强,便取名黄邵强。
从小,黄邵强看着父母在乡间行医,耳濡目染之下,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像父母一样成为治救人的医生。
(黄旭华)
在他小学毕业那年,“七七事变”爆发,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学校被迫停办。
为了寻找一个安心读书的地方,黄邵强和同学们不顾危险,徒步走了四天的山路来到为躲避日寇而搬迁到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
可是日的轰炸变得更加频繁,每次警报响起,黄邵强和同学们都被逃难的人群裹挟着跑向城外的山洞。
有时一躲就是一天。
1939年,黄邵强回家和弟弟妹妹站在屋顶上,一遍遍看着天上日机从空中俯冲下来,把停泊在海边的一艘艘渔船炸毁。
在这些令人悲愤的轰炸声里,黄邵强心里的怒火开始燃烧起来。
1941年,黄邵强考入桂林高中后,他把名字改成了“旭华”,而随着名字一同改变的,是他的梦想。
“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而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
“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我却连一块可以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
黄旭华自此放弃了学医的梦想,“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我要制造飞机,保卫我们国家的蓝天,或者我要制造舰,抵御外国从海上来的侵略。”
(黄旭华——《开讲啦》截图)
1945年,黄旭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船舶制造专业,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
在校期间,黄旭华始终牢记经历的一切,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
毕业之后,黄旭华在上海管会船舶建造处工作,也许这个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正向着梦想一步步靠近。
1957年的一天,因工作鲜少回家的黄旭华带着妻子探望父母。临走前,头发花白的母亲摸着他的头,缓缓说道“以前世道乱,回不了家,现在稳定了,以后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黄旭华认真点头,答应了母亲。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三十年。
隐姓埋名三十年
1958年,时任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设计二处潜艇科长的黄旭华,突然接到去北京出差的通知。
到达北京后,黄旭华才发现自己有幸被选中参加研制核潜艇的秘密任务,当时一行29人,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
当时的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科技水平的落后和生产能力的低弱。
最大的困难,是我们国家没有任何这方面的人才及知识储备。
(黄旭华)
这群满腔热的年轻人,并没有惧怕或后退,“核潜艇大概就是常规动力潜艇加上一个反应堆就是了。”
他们这样简单设想,并决定从调查研究入手。
核潜艇的资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保密的,在海量的零碎资料里寻找蛛丝马迹,成为了黄旭华和同事们开启研制任务的第一步。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整理,他们最终汇总出了美国核潜艇的总体布局,这些信息有多少可以确信,他们也无法断定。
黄旭华回忆道“没有条件,或者条件不具备,怎么办?我们的办法叫作骑驴找马。驴没有马跑得快,没有马了,只有驴,那你只能骑驴上马,边走边找,边走边创造条件。如果连驴也没有,那就迈开双腿也得上路,绝不等待。”
于是,在骑驴找马的路上,黄旭华和同事们弄来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导弹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
就是这两个玩具模型,在这些人手里被拆解组装、拆解组装,经过一遍遍的比对,他们发现与之前所得资料基本一致。
这就像一颗定心丸,更是增加了他们一定能完成任务的信心。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研制核潜艇涉及到大量的数据计算工作,而他们只有算盘和计算尺。
这样严谨的数据,谁都不能保证它的正确性,于是黄旭华和同事们决定分两组进行计算。
任何一组数据,都会经过一遍遍计算,直到两组人员所得一致才被使用。
黄旭华说“数据若是不一致,那就得重头再来,一遍又一遍,即使这样同志们也从未有过任何怨言。”
为了严格控制船得重量重心,他们找了个最“笨”却最靠谱的办法,就是在船台的入口处放了一个磅秤,凡是拿进船台的,不管是什么都--过秤,登记在案。
而过程中的边角余料,凡是拿出船台的,也都-登记。
黄旭华说到这里时笑了,“那时我们都称之为“斤斤计较”。
但就是这样的斤斤计较、骑驴找马,让他们这群人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仅用了10年就完成了国外几十年才走出的道路。
1970年12月,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这一刻,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忍不住流下热泪,那个在战火中埋下的种子,终于不再只是梦想。
(黄旭华)
但黄旭华和核潜艇之间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之后的几年时间,黄旭华继续参与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他不仅提出许多创新性的思想,更大胆取消了固有的大陀螺设计。
1981年,中国首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
而核潜艇真正交付使用前都需要进行极限深潜实验,就有了开篇的“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那是1988年,也是黄旭华“失约”母亲的第三十年。
自古忠孝难两全
1957年,在黄旭华答应母亲一定会常回家看看时,母亲的心一定是幸福且温暖的。
那天之后,黄旭华不仅没能回家,连信件都变得越来越少。
因为工作的保密性质,黄旭华不能向家人透露任何信息,家人只知道他在北京,至于他在干些什么,没有人清楚。
于是那些常常有去无回的信件慢慢让家人的心多了些责备,少了些温情。
1988年,随着深潜实验的顺利结束,黄旭华终于得以结束长达三十年与亲人的疏离,回到了母亲身边。
(黄旭华与母亲、妻子合影)
而在此之前,他寄给母亲一份厚厚的信件,里面是一本上海文汇月刊。
母亲拿到月刊后让孙子为她阅读,直到读到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文章,母亲的手开始轻轻颤抖。
文章里并没有写黄旭华的名字,但她反反复复的翻看、阅读这篇文章,那句“他的妻子李世英”在她心里掀起一次次波澜。
待逐渐恢复平静,她强忍着泪水,叫来其他子女,只说了一句话,“三哥的事情,大家都要理解,都要谅解。”
几个常说他不孝的弟弟妹妹这才终于明白黄旭华“失踪”的三十年竟是在做如此伟大的事情。
若现实同故事相似,这本应该是全家团圆的美好剧情,但现实无法选择,时间也不会等待。
在黄旭华潜心核潜艇研究的三十年,父亲和二哥相继去世,即使收到催他回家的信件,黄旭华也无法离开工作岗位。
于是1957年的离别,成了他们的告别。
自古忠孝难两全,每次提起父母,黄旭华都免不了眼含泪水,但即便如此,被问起“忠和孝”时,黄旭华依然坚定,他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而黄旭华所背负的,不仅是对父母的愧疚,还有对自己妻女的亏欠。
“爸爸回家来”出差“了。”女儿们笑着对常年不回家的父亲这样说道,这让黄旭华的心不由揪起。
“说好带她们去中山公园划船,到现在还没实现。”黄旭华说起时微微笑着,但眼里却含着泪水。
除了妻子和女儿,没有人知道这个用秤砣称量核潜艇物件、用算盘精确数据的人,竟能粗心到连妻子的衣服都不曾注意。
(黄旭华与妻子)
“我曾买回去一块布,想着给妻子做身衣服,回去发现她身上穿的就是这一种。”
妻子李世英听黄旭华讲起这件事时,无奈地笑着摇摇头,“他从不注重细节,家里什么都不管,你相信吗,他连双袜子都没买过。”
妻子和女儿说着这些话,却从未抱怨过黄旭华。
在《开讲啦》的舞台下,李世英看着台上的黄旭华演讲,听到过去那些艰难的岁月,她眼含着泪,坚定地说“我们一个单位的,我支持他。”
而在里,女儿们笑得温柔,“父亲告诉我们,不要依赖父母,有理想就要去追求,风筝就应该在天空中飞翔。”
此生没有虚度
对子女的这些期盼与教导,黄旭华用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实践。
90岁高龄时,黄旭华依然每天都在上班,查阅资料,对后辈进行指导,充当着后辈最坚强的后盾。
按他的话说,他这一生从未离开过核潜艇。
这是当时遭到苏联拒绝后,被毛主席一句话鼓舞的青年人,一生的倔强。
核潜艇研制工作开始初期,我们国家因没有任何资料和知识,曾寄趣怪网希望于苏联,趣怪网希望在他们的技术帮助下,可以早日完成研制工作。
1959年,赫鲁晓夫来到中国,政府向他提出研制技术的相关帮助,遭到了拒绝。
“中国要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他说中国水平不够、资金困难,想要完成研制工作根本不可能。
听到这些话的毛主席异常愤怒,在同年10月研制尖端武器的会议上,他发出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毛主席这句话同10年前照亮新中国的光芒一样,照亮了黄旭华的内心,更加坚定了他献身核潜艇事业的人生方向。
而现在从黄旭华口中说出的那些轻描淡写的话,是他们那一代核潜艇人不惧艰难、迎难而上奉献一生的奋斗结果。
很难想象,核潜艇研制从零到一,在那么多看不到结果的黑夜里,到底是多么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
说起这些时,黄旭华眼里总是闪着孩童般的明亮光芒,“我们核潜艇人,每个人都能自豪的说,这一生无怨无悔,此生没有虚度,”
2014年,黄旭华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当时,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素曾评价黄旭华,“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也许多年前那个在战火中寻求一方安静之地的学子,没有想过这一生会有如此成就;
而那个一腔热选择造船保卫国家的青年,无数次在梦里畅想的,就是此时的中国。
参考资料
《开讲啦》20161026 黄旭华《大家》 20140528 黄旭华承诺与抉择《大家》 20140604 黄旭华核潜与恋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来源于网络、截图
作者栖秒
编辑月伴星河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疫情三年狂赚222.8亿,这男人靠“国难财”登顶富豪榜,网友该
江西一个贫困县,靠着这个手艺,成功孵化了4600个富豪,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