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盖式住房的起源
流传着一个关于冠盖式住房起源的动人故事。当年诸葛亮率兵南征,途经德昂山寨时,突遇袭击受伤,幸得德昂族姑娘阿诺的救助才化险为夷。在这短暂的接触中,两人情愫暗生。肩负重任的诸葛亮不得不离开,留下自己的帽子作为信物。阿诺痴情等待18年,却等到心上人的死讯,她心碎肠断,不思饮食,每日伫立村头,望着心上人离去的方向。
第33天,雷电交加之后,阿诺消失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出现了与诸葛亮帽子的房子相似的建筑,这便是德昂人后来所居住的竹楼——冠盖式住房的原型。
冠盖式住房的特色
竹楼的正门一侧建有晒台,用于晾晒衣物和谷物。屋顶是以山茅草编织的草排覆盖,风格独特。屋脊上的草制装饰物,与内地寺庙的“宝鼎”、“鳖鱼”等装饰相似。主楼旁通常还建有附房,用于存放柴草和舂米的脚碓。
在镇康地区,现今的住宅与德宏地区相似。但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这里还保留着几个大家庭同住一幢大屋的习俗。这种大房子一般占地四五百平方米,中间设有走道,两旁是各小家庭的住所,间隔以竹壁,并设有招待佛爷和客人的地方。
随着时代变迁,部分德昂族家庭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改建木楼,覆盖凹形瓦。近年来,在当地的支持下,逐渐兴建了水泥空芯砖的瓦房,使住房更加宽敞明亮。这些变革不仅反映了当地的发展进步,也展现了德昂族人民与时代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