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教师节的资料
一、历史沿革的激荡与变迁
在教师节的源头时,我们发现了历史的激荡与变迁。早在1931年,邰爽秋、程其保等教育界的前辈就已提议将每年的6月6日定为教师节,然而这一提议在当时并未得到正式的承认。直到1939年,孔子的诞辰日——8月27日被定为教师节,同时颁布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这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行。
二、新中国教师节的诞生与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教师节的设立经历了更为曲折的历程。从最初的提议到最终的确定,背后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坚持与努力。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将“五一国际劳动节”作为教师节,但由于缺乏特指性,这一决定并未得以执行。直到1981年,经过徐伯昕、吴贻芳等17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提案,教师节才真正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在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长王梓坤通过媒体的呼吁更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终于在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三、教师节:尊师重教的崇高敬意
教师节不仅仅是一个日期,更是一种对教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的表达。其核心价值在于肯定教师的贡献,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并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每年的教师节,全国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之情。而近年来,教师节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随着教师节的设立,全国专任教师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从1985年的约931.9万增长到现在的1891.8万。
四、教师的尊称与时代的象征
在古代,教师被称为“师”,源于其教授军事技能的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称呼逐渐演变为对知识传授者的尊称。而在近代,教师们也被誉为“先生”“园丁”等。在文学作品中,常用“蜡烛”“春雨”“人类灵魂工程师”等词语来象征和表达对教师的敬意。这些称呼和象征都反映了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期待。
五、补充知识:深入解读教师节
值得一提的是,西周时期已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观念。这说明,尊师重教的观念在我国历史悠久。教师节与护士节、记者节并列为我国三大行业性节日,这更加彰显了教师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师节的设立和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教师们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的崇高敬意。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尊重教师的职业精神,让尊师重教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