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 (2)
全国人文社科类海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介绍
由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研制,这是国内首个跨国高等教育人文社科领域的质量评估框架。其目的不仅是建立中国自主的跨国教育评价标准,更是为了提升对境外高校学科质量的系统性评估能力。
一、发布背景与机构
此框架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在跨国教育评价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两大权威机构——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联手,共同打造这一全新的评价体系。
二、学科覆盖范围
该评估框架主要聚焦于人文社科领域,涵盖了哲学、语言文学、历史学等13个重要学科。评价对象囊括了全球万余家学术机构的相关学科,为留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择校参考。
三、详细的学科分级标准
该框架以“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为两大核心维度,对学科进行细致的分级。具体的分级标准如下:
A+:占据前2%,代表着全球顶尖水平;
A:占据前5%,具备较高的学术声誉;
A-:占据前10%,具有显著的人才培养和研究优势;
B:占据前40%,代表着良好的学术实力;
C:占据前7,在人文社科领域有一定贡献和发展潜力。综合竞争力分级则根据各学科的加权汇总结果而定,分为A类、B类、C类。还为人文社科特色明显的学科及潜力学科进行特色展示与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该评估体系对于学科特色和潜力的挖掘与展示给予了极高的重视。这也体现了其重视人文社科教育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样的设计有助于鼓励学科均衡发展,推动全球人文社科的均衡评价。这也提醒高校和用人单位不要过分看重短期的科研成果而忽视长期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通过具体的高校和学科案例展示,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一评估框架的实际应用和价值。例如,在公共管理学科中,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理工大学、理科大学等获得了A-等级的评价,展示了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卓越实力和特色。这也体现了该评估框架的公平性和多样性。关于这一评估框架的争议和讨论也值得关注。有人认为它可能成为替代QS的“中国版双一流”,但也有人对其权威性和覆盖范围的局限性提出质疑。但无论如何,这一框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为中国在全球教育评价体系中的话语权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评估框架为留学生择校、用人单位评估学历质量提供了新的工具,也为全球人文社科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