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历史之最(浅析18世纪,古文献记载中的哈
文|木木
编辑|观星
18世纪时,哈萨克大玉兹在哈萨克汗国处于特殊地位,这体现在其统治者世系方面,也体现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
国内学界对于哈萨克大玉兹历史的认知,仍存在一些模糊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揭示其首领人物间的关系及其历史发展过程。
通过参阅国内外文献和研究成果可知,阿比里斯并非阿布勒比斯,其父为卓勒巴尔斯,大玉兹统治者家族世系来源更为多元复杂,部分统治者或源自布哈拉汗国。
大玉兹在18世纪经历了变迁、瓦解和重组的过程,既受到准噶尔部的影响,又受到和卓势力的牵制,这也导致该部地位的衰落。
一、哈萨克汗国
哈萨克汗国源自金帐汗国,约建立于15世纪中期,灭亡于1822年。哈萨克人也是活跃于古代新疆及中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
与河中地区各汗国、我国新疆地方政权、清朝、俄国等都产生过较多联系。且清朝统一新疆之后,哈萨克成为清朝的西北藩属。
一部分哈萨克人最终落居我国新疆,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历史上哈萨克人主要为游牧民,其历史传承更多依据口耳相传的史诗或传说,故本民族所留下的历史文献较少,这也就增加了研究其民族内部历史的难度。
18、19世纪,汉文、俄文等文献对于哈萨克历史有着较多记载,这也是开展哈萨克历史研究的主要历史文献,国内外既有的研究成果,也多围绕着哈萨克与周边政权的关系来展开。
国内外学者已就哈萨克汗国的历史进行了诸多研究,我国学者更多探讨了哈萨克与中国的关系。
以苏北海、王希隆、厉声、阿拉腾奥其尔、张荣、陈海龙、郭文忠等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已经集中较多精力,搜集和整理了汉文及部分满文文献。
对中哈关系中的外交、朝贡、封授、经贸、边防等各方面都做了较多研究,推动了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
就哈萨克大玉兹历史研究而言,国内学者较少加以专题研究,上述研究者多在中哈关系史的研究中提及部分有关哈萨克大玉兹的历史文献,并加以一定阐释,较少进行细致探究。
苏北海曾以专文论及俄国对哈萨克大玉兹的侵略过程,对大玉兹的历史变迁过程有部分论述,不过未系统地阐述大玉兹的首领人物及其内在历史过程。
孟楠所著的《哈萨克三玉兹历史考略》主要介绍了俄文文献和清代文献对三玉兹历史的一些记载,发现了汉文文献记载中的一些不足。
认为俄文和汉文文献可以相互补充,但未深入地讨论三玉兹的历史。
杨雷在《论哈萨克斯坦三玉兹的关系》一文中,主要讨论当代哈萨克斯坦三玉兹之间的矛盾,虽对三玉兹历史有部分追溯,但尚不深入。
国内学者主要围绕着中哈关系史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探讨,但对外文文献的利用尚有不足,在哈萨克汗国内部历史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
诚如潘志平先生所言,国内对哈萨克三玉兹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哈萨克斯坦作为我国重要的周边邻国,也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合作伙伴。
在国内学界的区域与国别史研究方面,诸多研究围绕着当代中哈关系及哈萨克斯坦的当代史展开,对历史上哈萨克汗国历史的研究尚存在缺漏。
如对哈萨克中玉兹历史和人物的关注较多,对哈萨克小玉兹和大玉兹内在历史的深入研究存在明显不足。
国外学者中,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在《卡尔梅克史评注》一书中,整理和诠释了汉文文献对哈萨克历史的部分记载,专就《新疆识略》所载的哈萨克王公世系表加以部分解读。
佐口透在其新疆史研究中,较早地整理了汉文文献,运用了部分外文文献,对哈萨克历史做了一定研究。
近年来,以弗吉尼亚·马丁、杰尼特·玛丽·基利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更多地以哈萨克与俄国关系为中心研究哈萨克历史。
日本学者小沼孝博、野田仁,致力于充分发掘和利用多语种文献,对中哈关系、俄哈关系等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体现了较高学术价值。
哈萨克斯坦学者在哈萨克史料整理、编纂、阐释等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
尤其是以叶罗菲耶娃为代表的学者,系统收集了诸多俄文文献、编修了相关论著,这无疑有助于推动哈萨克历史的研究。
不过,来自日本、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外国学者,虽然在哈萨克汗国史研究方面作出了诸多贡献,但对哈萨克汗国内部历史的认知仍然存在不足。
在哈萨克汗国部落历史及人物关系研究方面,或存在着一定争议,或不够深入、系统,故有必要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国内外学者鲜就本文所涉主题进行专门研究。
在既往有关阿比里斯身份的研究中,学者多将阿比里斯简单地等同于阿布勒比斯,并未细致深入地探讨这两位人物之间的差别,也未在此基础上就大玉兹历史作专题研究。
如伯希和、佐口透、厉声、郭文忠等学者,皆认为阿比里斯即阿布勒比斯,也并未专门考证阿比里斯的身份和其所在家族的世系。
通过追根溯源,可以发现这两位人物并非同一人,甚至可以看出乾隆年间以后所编修的部分史籍就已开始混淆这两位首领间的关系。
野田仁虽指出了阿比里斯身份的特殊性,但未深入论证和说明,也未就相关文献记载进行考订。
本文以18世纪哈萨克大玉兹首领人物及该部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时期哈萨克大玉兹内部历史作深入研究。
旨在进一步弥补国内学界相关研究的不足,深入揭示其内在人物关系和历史演变过程,并借此考订相关文献记载,就相关史实做更为深入的理论阐释。
二、哈萨克大玉兹在文献中的记载
有关哈萨克汗国历史的记载,主要存在于以汉文、俄文等文字写成的历史文献之中,就汉文文献而言。
《清实录》、“方略”等方文献以及《西域图志》《新疆识略》《新疆图志》等方志文献,皆记载了诸多哈萨克史料。,满汉文档案文献中,也记载了一些关于清哈关系的历史。
就俄文文献而言,18世纪初期以来,随着俄国逐步吞并哈萨克汗国,一些俄文文献也记载了哈萨克汗国的历史。
其中,列夫申、瓦里汉诺夫等学者记录了较多哈萨克汗国的历史细节,而俄文档案文献则就俄国对哈萨克的直接统治过程加以更具体记载。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学者先后整理了多卷本的《俄文文献中的哈萨克斯坦史》。
对相关俄文文献加以梳理、注疏和编纂,该套丛书无疑是了解18—19世纪哈萨克汗国内部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以叶罗菲耶娃为代表的哈萨克斯坦学者,还根据相关史料,以俄文或哈萨克文编写了多部著作,专门论及哈萨克汗国历史上的部落、人物、事件等。
虽然未能系统深入地考证哈萨克汗国的历史细节,诸多问题也存在争议,但相关著作仍值得参考。
在哈萨克汗国内部,组成哈萨克族的诸多部落,按照部落系谱被划分为三个玉兹或三帐,玉兹用来指大群体或部落联盟所占领的在传统上或多或少已经界定了的领地。
至于玉兹的起源,有说法称其源自阿拉伯语,意思为“一部分”或“一个分支”。亦有说法称其源自突厥语,表示数字100。
霍渥斯认为,头克汗在位时期,哈萨克分为三玉兹,它们最初仅为行政单位,可能是从突厥乌古斯那里继承而来。
头克汗分别任命了三位代理人以管理三部,大玉兹由吐里、中玉兹由卡孜别克、小玉兹由艾特克分别予以管理。
霍渥斯认为三帐在头克汗在位时期才产生,并不准确,实际上,无论是有关哈萨克的口述史料,还是19、20世纪的俄国与苏联学者,皆未能明确说明哈萨克三帐的具体产生时间。
美国学者吉格尔·加尼别尔通过回顾和引用诸种相关历史记载以及近现代学者的研究。
指出哈萨克三玉兹兴起于15世纪后期,但当时尚不成熟,俄文文献在1616年才出现对玉兹的记载。
哈萨克三帐划分为三个独立自主的谱系、领土及政治单元的过程,直至17世纪中期才得以完成。
玉兹由事单位发展为民事单位,玉兹在15世纪中期作为部落构成的基础单位,事性质并不凸显。
直至17世纪下半期,哈萨克人因遭受到厄鲁特蒙古的侵略,才逐渐经历了向宗谱、政治和地理单位的转变和过渡。
故而,哈萨克三玉兹的形成有较早的历史根源,正式形成历经多个世纪。
我国学者厉声指出,探讨哈萨克三玉兹的形成非常困难,学界众说纷纭,哈萨克汗国在形成过程中,其内部各部落之间即有历史沿革下来的亲疏关系。
,它们归入哈萨克人联盟或汗国的时间是不同的,不同的部落联盟或部落集团就是在这些基础上形成的。
部落联盟或集团内的各部落在经济上以游牧为主导,在政治上采取对外一致的举措,并有相对统一的领导集团和领袖人物。哈萨克汗国形成后,内部一开始就缺乏统一的中央集权。
政治体系上不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某一个或某几个强大的部落联盟或集团及首领的威势。
这种建立在草原分散游牧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权所共有的特点,正是哈萨克汗国三玉兹形成的内在原因。
厉声先生认为,16世纪初期哈斯木汗后,哈萨克内部缺乏像他这样的领袖人物,最终导致了多个部落联盟或集团割据。
在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期,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分别形成。厉声先生也强调哈萨克汗国内部较早就因亲属或政治、经济关系结为不同的联盟。
而三玉兹的形成也经历了多个阶段,最终在17世纪初期形成。,学界并无一致说法,相关讨论有助于进一步推断哈萨克三玉兹的形成过程,其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在内外因的推动下最终完成。三玉兹之中,大玉兹又称大帐或乌拉克玉兹,中玉兹又称中帐或鄂图尔玉兹,小玉兹又称小帐或启齐玉兹。
其中,大玉兹主要活动于乌孙故地,即巴尔喀什湖南部以及从伊犁河到锡尔河之间的广阔地区,属部以乌孙部落为基础。
包括康居、杜拉特、札剌亦儿、阿勒班、素宛、锡尔克列、伊斯帖、乌沙克特、恰甫拉什特、千希克勒、博特拜、契莫尔、锡依克木等部落。
札剌亦儿、乌沙克特、杜拉特为其中较为古老的部落,而博特拜、契莫尔、锡依克木则是杜拉特部的分支部落。
中玉兹位于锡尔河北部,主要部落包括克烈、乃蛮、瓦克、阿尔根、弘吉剌惕、克普恰克等。小玉兹领地为现在的西哈萨克斯坦。
当头克汗在位时,哈萨克汗国仍然保持着较强统一性,但当头克汗离世之后,统一的汗国走向瓦解,哈萨克三帐之间彼此分立,涌现出较多首领人物,各自为政。
中帐内部也出现了多个首领人物,如头克汗之子色莫柯依、博罗特,博罗特之子阿布勒班毕特及其所在世系的多位成员、阿布勒班毕特之侄阿布赉及其家。
另如都尔逊之子库楚克、巴喇克及其为数众多的后裔等。小帐内部,除了阿布勒海尔及其子努喇里、额拉里等外,还包括哈依甫汗及其子巴图尔、其孙哈雅布等。
相较于此,大帐内部的历史记载更为模糊,大帐、小帐的首领,均并未被载于《新疆识略》的《哈萨克世次表》中。故而,大帐、小帐的历史均有待进一步揭示。
三、清朝对哈萨克的了解
1755年以来,在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中,清朝了解到哈萨克的一些基本概况。
其中,据《西域图志》载,哈萨克由左部和右部构成,左部由阿布赉、阿布勒班毕特所主宰,右部则由阿比里斯统领。
阿比里斯不掌管具体事务,而是交由其下属的三位巴图尔管辖,包括吐里拜、辉格尔德、萨萨克拜。较之中玉兹,清朝文献对大玉兹的记载相对较少。
《清实录》《平定准噶尔方略》提及一些大玉兹首领的事迹,如阿比里斯、汗巴巴等,但并未明确记载相关人物之间的关系及家族世系。
也未记载大玉兹同中玉兹的著名首领阿布赉、阿布勒班比特等之间的关系。
《西域地理图说》系一部稿本方志文献,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被发现和整理,该著约成书于清朝统一新疆之初,以汉文、满文著成。
据该书的整理者推断,该书约成书于1757年,或为旗人所著,因该方志成书较早,对清朝对新疆及其沿边的早期见闻均有记载,其中对外裔部落的记载有特别之处。
该著对于哈萨克诸部有以下记载自吹、塔拉斯属喀拉布拉地方往西北去五日、入哈萨克地方,哈萨克亦系另一派回人,方今受我皇王恩宠,俱有龙蟒衣服。
其部落分上中下三枝一曰乌鲁羽斯,二曰鄂托兰吉羽斯,三曰科起克羽斯。
上部落之头领名喀拉回克儿第,属下七千余户,游牧于叶帖乾啻地方,有小城一座,中部落之头领名多斯满伯特,属下五千余户,游牧于雅塔乾地方,平川其百余里。
下部落之头领名孟克巴图,属下三千余户,游牧于准贝斯地方,平川五百余里,以上三部,俱属该总目图里野比、阿布赖等二人统辖,近因其牲畜力茂。
则究其旧愤,言霍罕北鄙塔什罕地方,有城一[座],原系伊属,被霍罕劫占,欲夺获此地,连年兴兵征剿,霍罕伯克额尔得呢受扰不过,允给一半。
现今此城连地,以东西二门为界,门北城地俱属图里野比等属,门南城地仍为额尔得呢所属。城内有两部落头目带领本属民户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