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历史之最主题绘画作品(重庆大学——耐劳苦

考古发现 2023-08-24 12:02www.nygn.cn考古学家

重庆大学(ChongqingUniversity,CQU),简称“重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重庆市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为卓越大学联盟、中波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高校联盟、“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创办于1929年,1942年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1952年调整为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重庆大学合并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A校区、B校区、C校区、虎溪校区和两江校区,占地面积5300余亩;设有7个学部、35个学院及7所附属医院,开设99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有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200余人;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4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


前身溯源

重庆大学

民国14年(1925年)冬,巴县议事会议长李奎安就提出议案,倡议筹办重庆大学。但因为四川局势动荡,建校所需经费没有着落,创建之议一搁就是数年。

民国18年(1929年)夏,“重庆大学促进会”成立。同年8月,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大会开展,会上发布《重庆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宣言》。同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在菜园坝杨家花园正式开学,建校之初,仅设立文理预科班。

民国22年(1933年),学校全体学生迁入沙坪坝新校区。同年秋,学校增设农学院,完成三院。

民国24年(1935年)5月底,重庆大学被批准为省立大学,改为“四川省立重庆大学”。同年,四川省立工学院合并至重庆大学。同年,学校文、农学院并入四川大学

民国26年(1937年)9月,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借重庆大学于11月1日开学。

民国27年(1938年)春,国立山东大学师生分别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图书、仪器、机械分别暂交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保管使用。

民国28年(1939年)9月18日,国民参政会议第一届第四次大会在学校理学院召开,蒋介石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

民国30年(1941年)7月,因新任校长人选问题,学生和当局发生多次严重冲突。

重庆大学历史照片

民国31年(1942年)3月5日,学校复校;同年9月5日,蒋介石令陈立夫解散重庆大学;同年12月,学校被批准为国立大学,直属于教育部。 抗日战争中,重庆大学师生积极参加民族救亡活动。

民国35年(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还校南京,国立山东大学复校青岛,其中中央大学部分师生留驻重庆,校舍以及部分设备并入国立重庆大学,国立中央专科职业学校继续留渝办学。

民国36年(1947年),沙磁医院正式成为重大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1948年,开始招生研究生。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新中国接管国立重庆大学,随后更名为重庆大学。

1951年9月,经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批准,正式建立“西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学校与重庆大学合作办学。

1952年,为支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学校文、理、商、法、医五个学院以及工学院中的土建系、化工系、无线电系等调出,创建和支援了中国国内十多所院校。

1953年,学校电讯系调整至北京邮电学院

1954年,学校采矿系的石油及天然气钻井专业调整到北京石油学院。

1955年,学校地质系调至成都地质学院。

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9年,学校成为全国16所工科重点大学科技工作研讨会成员。

1996年7月,国务院“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确定学校为“九五”期间进行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8年5月,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复了《重庆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意学校在“九五”期间的“211工程"建设总投资,标志着学校“211工程”建设已从精心准备阶段进入了立项审批和实施阶段。

1999年,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重庆建筑大学

重庆建筑大学时期照片

1952年10月,全国院系调整,由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川北大学、川南工业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交通专科学校、贸易专科学校等7所大专院校的10个土木建筑系合并成立重庆土木建筑学院。

1953年,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的土木系并入学校。

1954年4月,学校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1978年,学校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1994年1月,学校升格为重庆建筑大学。

1996年,建设部、四川省和重庆市共建重庆建筑大学。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1974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基本建设工程兵学校创建,后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

1983年7月,改编为重庆建筑工程学校,由建设部直属。

1984年9月,改为重庆建筑专科学校,划归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领导。

1992年4月,更名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1997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合并发展

2000年4月,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重庆大学,新的重庆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2001年,学校共建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同年12月,学校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2月,学校接受汉办委托与勿洞市政局共同进行孔子学院的实际建设; 同年9月,学校参与举办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独立学院)

2007年,学校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同年9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008年,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继续重点共建重庆大学。

2010年11月,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卓越人才培养合作联盟。

2011年6月,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同月,牵头建立重庆市大学联盟。

2012年11月,学校入选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1月,学校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同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

2014年7月,学校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同年10月,学校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015年,成为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成员

2016年3月,重庆大学与两江新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建“中新(重庆)国际联合研究院”;同月,重庆大学(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增补为中国宇航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 同年9月,成为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成员; 11月,学校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项目。

2017年5月,学校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 同年6月16日,成为“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员; 9月,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 10月,重庆大学与重庆市肿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开启“非直管”附属医院合作; 12月,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同年9月,河钢集团—重庆大学西南研究院成立;9月26日,成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成员。 10月,学校与两江新区共建重庆大学附属两江医院 11月,入选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2月,重庆大学党委被列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2019年1月,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开工; 同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 同年3月,重庆市肿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4月,重庆文学院与重庆大学图书馆合作共建“重庆作家书院”; 5月,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7月,学校成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签约成员大学; 8月,学校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9月,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和理事单位。; 12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

2020年5月,与四川大学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 同年6月,重庆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大学附属小学揭牌; 7月,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 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与重庆大学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 9月,加入健康扶贫联盟; 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同月,加入“城乡规划扶贫联盟”;同月,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 11月,重庆市方志馆重庆大学分馆揭牌; 同月,重庆大学审计处被评为“2017至2019年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 12月,重庆大学与南京市签署协议,共建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同月,入选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名单。

2021年4月,加入“西部高校青年宣讲联盟”;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更名为“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 9月,重庆大学本科生院正式投入运行; 同月,加入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12月,江津区中心医院挂牌“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并成立重庆大学临床医学院 ;同月24日,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成为重庆大学第五所直属附属医院——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

2022年1月,入选重庆市高水平“四新”建设高校立项(培育)名单(新工科建设高校立项(培育)名单);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同年,成为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成员; 4月21日,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揭牌仪式举行; 4月29日,由重庆大学和璧山区共建的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6月29日,重庆大学弘深书院成立; 7月,成立重庆(重庆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 8月31日,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名单; 11月,学校撤销原有的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历史学研究中心和哲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 同月,获批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2023年1月12日,发起成立卓越大学智库联盟; 2月,学校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5月12日,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揭牌仪式在沙坪坝区人民医院新院区举行

学校大门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设有7个学部、35个学院、7所附属医院,开办本科专业99个。


学部

学院

招生专业(类别)

重庆大学人文学部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德语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绘画(含中国画、油画方向)、设计学类(含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音乐表演(声乐方向)、舞蹈表演

重庆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美术设计、音与艺术主持、广电视编导

重庆大学弘深学院

——

重庆大学博雅学院

人文科学实验班(博雅类)

重庆大学社会科学学部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能源经济、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会计学(ACCA方向)、物流管理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新闻学、广电视学

重庆大学法学院

法学、知识产权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重庆大学理学部

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与精算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数学

重庆大学物理学院

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强基计划)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制工程、材料化学

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

重庆大学工程学部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

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

碳储科学与工程、智能采矿工程、采矿工程(国际实验班)、安全工程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航空航天工程、工程力学

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重庆大学建筑学部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测绘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能建造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

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

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财务管理、智能建造

重庆大学信息学部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感知工程

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

重庆大学医学部

重庆大学医学院

临床医学

重庆大学学院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

重庆大学附属肿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

——

重庆大学附属沙坪坝医院

——

参考资料


师资力量

校园景色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教职工5300余人,专任教师3200余人,其中有院士等国家级人才250余人,国家级创新群体8个,省部级各类人才500余人,博士生导师110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中、鲜学福、杨永斌、周绪红、潘复生、王树新、李文沅、田村幸雄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何玉林、张兴国、曾孝平

“百千万工程”人选秦大同、任宏、张宗益、潘复生、尹光志、魏子栋、王伯初、刘庆、廖强、张静、司马文霞、孟卫东、刘新荣、王时龙、刘汉龙、何强、廖瑞金、卢义玉、陈伟根、朱才朝、胡千庭、蔡开勇、胡少伟、廖晓峰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人才卢义玉、刘庆、周小平、杨庆山、张静、蒋斌、陈蓉、谢开贵、曹华、胡少伟、柴宏祥、丁选明、朱恂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人才张宗益、孟卫东、刘渝琳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黄河、罗阳、闫海龙、苏晓杰、郭小安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庆、杨春和、温志渝、胡千庭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庆、廖瑞金、张宗益、潘复生、杨春和、廖强、王时龙、周小平、朱恂、刘汉龙、李剑、卢义玉、吴兴刚、杨庆山、谢开贵、胡少伟、蔡开勇、朱涛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潘复生、张宗益、张静、卢义玉、蔡开勇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蓉、吕学伟、丁选明、李俊、刘界鹏、刘炳胜、蓝宇、李莉、王宇航

重庆市“两江学者”王家序、廖瑞金、赵万民、姜德义、蒲勇健、潘复生

重庆市百名学术学科领人才朱才朝、周小平、蒋兴良

国家级教学团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电工电子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8)、建筑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8)、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9)、工程管理专业平台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9)、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0)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博士后流动站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5个;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个(含培育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38个。

博士后流动站(29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法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数学、物理学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88]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电路与系统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电子信息、机械、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交通运输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材料与化工、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生物与医、交通运输、工商管理【含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会计、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法律、社会工作、体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工程管理、艺术(含音乐、美术、艺术设计、电影、广电视)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3个)机械工程(自定)、电气工程(自定)、土木工程(自定)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重大之夏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材料学、工程热物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岩土工程、采矿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培育)、钢铁冶金(培育)

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中医肿科、急诊医学科

“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38个)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


学科评估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学校有3个学科获评A类学科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学校进入B (全国前10%-20%)的学科还有14个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法学。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工程学、材料科学先后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7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50名。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俯瞰厦大

截至2023年2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9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3个、国家级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网络教育)20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国家级精品公开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含网络)11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市级“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9个、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7个、市级特色专业8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市级精品课程47门、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1个)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英语、新闻学、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治金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采矿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财务管理、音与主持艺术、法学、机械电子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工程、物理学、工程力学、行政管理、能源经济、工程造价、舞蹈表演、绘画、广电视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信息安全、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生物工程、体育教育、生物科学、航空航天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19个)采矿工程、软件工程(设2个专业方向)、市场营销、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城市规划、生物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勘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建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个)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产学研教一体化的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及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信息类专业新工科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先进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学院)、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与生态学院)、建筑城规实验教学中心(建筑城规学院)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能源与动力电气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动力工程学院、电器学院)、机械基础及装备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学院)、矿山开采与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国家级创新实验区(3个)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复合型视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地学景观探秘.审美.文化、工程制图、原子核衰变放射强度测量及物质吸收虚拟仿真实验、真空断路器预防性试验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机械原理、测控电路、燃烧学、给排水管道系统、化工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1)、创新管理、数学实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结构力学、电工电子学(I)、数字电子技术、管理会计、Co-op项目培训等

国家级精品课程(含网络课程,20门)建筑构造、大学英语、工程地质、机械基础实验、互联网及其应用、大学化学、建筑物理、经济法、Java程序设计、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材料)、电子技术实验、高电压技术、岩石力学等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7门)图说人际关系心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结构力学、电子商务、艺术导论、数学实验、客户关系管理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工程建造模架构造与设计分析虚拟仿真实验、大型齿轮箱结构设计与分析虚拟仿真实验、灾难事件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等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信息安全导论、钢铁冶金学、信号与系统

国家级精品公开课(1门)企业合作的奥秘(1~7讲)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含网络,11门)数学实验、大学化学、机械基础实验、建筑物理、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制图(Ⅱ)、机械原理、市场调查、经济法、互联网及其应用等

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曙光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市级“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9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采矿工程、风景园林、冶金工程、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建筑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法学、车辆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音与主持艺、新闻学、英语、城乡规划、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医学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行政管理

市级特色学科专业群(7个)土木建筑特色学科专业群、高端装备与动力系统特色学科专业群、电力能源工程与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矿冶工程特色学科专业群、智慧绿色城镇人居环境保障体系学科专业群、工业安全与环境风险专业群、新闻传与影视艺术专业群

市级特色专业(8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英语、表演、法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冶金工程、自动化

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工程学院)、语言语音实验教学中心(外国语学院)、数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学与统计学院)、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学院)、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学院)、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工程培训中心(机械工程学院)、测控仪器及光电技术教学中心(光电工程学院)

市级精品课程(47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中国建筑史、中外园林史、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安全人机工程学、理论力学、物理化学》等

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信息安全测评与风险评估、管理会计、工业传热学、国际经济法、材料力学》等

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6门)工程项目管、合同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电子商务概论、机械设计、工程制图、电工学、大学化学、电子技术实验、机械基础实验、岩石力学、冶金原理、高电压技术、结构力、大学计算机基础》等

(注名单不全)


学生成绩

重大风景

2020年,学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共计688项,其中国际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20项。在第六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1金3银3铜,连续两届捧得团体“优胜杯”;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1项、全国一等奖7项,创下历年最佳成绩;在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ICM)中,获得Finalist1项;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2项;在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组)中,斩获金奖1项、银奖1项、优秀奖1项。

2020至2021学年,学校获省市级及以上奖项2300余项,其中国际级特等奖1项、特等奖提名5项、一等奖1项;国家级特等奖19项、一等奖61项、二等奖265项。在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中,获得全球书状综合第一名;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8项一;在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组)中,获金奖1项、银奖1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2项;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3项;在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组)中,获金奖1项。

2021至2022学年,学校本科生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共计1526项,其中国际级188项,含特等奖1项、特等奖提名奖9项、一等奖21项;国家级490项、省部级848项。在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金奖6项、银奖5项、铜奖1项;在202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MCM/ICM)获得1项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9项特等奖提名(Finalist)及Frank Giordano奖;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中,获市赛金奖60项。


教学成果

截至2020年6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4项;截至2018年9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1项


科研平台

重大十二时辰

据2023年1月学校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5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1个、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1个、其他部委科研平台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6个、重庆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重庆市技术创新中心3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重庆市国际联合研发中心4个、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9个、重庆市工程实验室7个、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18个、重庆市高校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6个、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重庆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6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15个、重庆市科委新产品研发团队2个、其他科研平台12个。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高端装备机械传动全国重点实验室、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湖南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微纳系统及新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低碳绿色建筑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复杂煤层瓦斯抽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管植入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化工过程强化与反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

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流变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信息物理社会可信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安全与自主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工业CT无损检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肿与菌靶向新创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重庆大学区域经济与科教战略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营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轻合金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5个)输变电设备与系统安全创新引智基地、生物力学与组织修复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低碳绿色建筑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创新引智基地、先进材料基因组表征与调控创新引智基地、高性能风电设施及其高效运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1个)煤矿灾害预防与处置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其他部委科研平台(4个)农业部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测测试中心(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部、教育部)、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高压水射流破岩理论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高电压输配电装备安全理论与技术、“金属材料的形变、相变及强韧化研究”等

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高压输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科学与新技术、高性能传动件及系统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轻合金加工与制备中的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山区岩土工程、高效低碳制造系统、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开发与利用、“先进制造、空间环境、信息、材料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先进金属结构材料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创新团队、高性能镁合金材料及应用创新团队等

国防创新团队(1个)特种高性能机电传动系统

虎溪校区

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6个)输变电安全科学与电工新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轻金属科学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与生态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现代物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软件理论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非均质材料力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影视艺术理论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洁净能源与特色资源高效利用化工过程重点实验室、生物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材料基因组工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全合成与创新物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钒钛冶金及新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软凝聚态物理及智能材料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智慧无人系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分析数学与应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抗震防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植物激素与发育调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空天地网络互联与信息融合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理论与计算化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肿转移与个体化诊治转化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强耦合体系微观物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风工程及风资源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先进模具智能制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乳腺智能诊疗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急诊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重庆市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重庆市技术创新中心(3个)重庆市极端电磁脉冲生物效应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轻量化材料技术创新中心

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重庆市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网络化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材料表面精密加工及成套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微光机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杀虫真菌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医疗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机电传动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交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液净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性能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无线电能传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特种通信与组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生物医学电磁技术与数字诊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智能交通(IT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重庆市肿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市内分泌代谢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市老年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重庆市国际联合研发中心(4个)低碳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中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中-美重庆大学帕克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中-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质量保障国际联合研发中心

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9个)环保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多能互联互补分布式能源技术及系统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力装备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智慧无人系统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肿临床多组学大数据应用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山地人居环境工程与综合技术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集成电路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先进铸造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市工程实验室(7个)管植入物重庆市工程实验室、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化工过程强化及反应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山地人居环境工程与综合技术重庆市工程实验室、高性能集成电路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先进铸造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库区山地城镇地质灾害防治重庆市工程实验室

重大之夜

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18个)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重点实验室、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能矿资源开发及三峡库区环境损伤与工程灾害重点实验室、热工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市政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新型建筑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运载器测控及遥感技术信息传输重点实验室、自动化工程重点实验室、电工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污染防治与废物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冶金工程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高电压技术与系统信息监测重点实验室、功能基因及调控技术重点实验室、非线性分析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高校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6个)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山地城镇建设防灾与减灾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市级)、重庆市深空巡视探测协同创新中心(市级)、能源互联网与智能装备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市级)、钢结构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市级)、地方政府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市级)

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西部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研究中心、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建设经济与管理中心

重庆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6个)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市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经略研究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研究基地

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15个)轻合金材料科学与技术、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生物流变学与纳米技术创新团队、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团队、微生物能源高效转化理论与技术、信息安全与计算智能、基于学科交叉(Bio-X模式)的生命科学基础问题研究、山区岩土工程、水资源规划、废水处理理论、绿色建筑、三维打印(增材)制造、果实发育调控、工程结构抗震防灾、低品位能源清洁高效转换与利用技术、车辆动力传动与控制、现代信号处理

重庆市科委新产品研发团队(2个)智能服务新产品研发团队、高附加值天然植物提取新产品研发团队

其他科研平台(12个)重庆市现代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重庆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重庆市数学科学研究所、重庆市两化融合促进与服务中心、重庆市钠米材料与技术工程中心、重庆市清洁生产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遥测遥感监控实验室、重庆市虚拟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建筑教育科普基地、重庆大学物理探索科技馆、重庆市生态环境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质量保障科研创新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2月,“十三五”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892项(其中牵头千万元级以上重大项目53项,获国家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Nature》《Science》正刊论文等,2022年科研总经费30亿元。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重庆大学图书馆实体馆藏资源512.07万册,其中古籍(民国前)2.72万册,民国文献1.69万册,中文图书380.21万册,外文图书54.84万册,报刊合订本52.28万册;数字馆藏累计1332.56万册,其中中文数字报刊5.76万种,外文数字报刊3.45万种,中文数字图书287.99册,外文数字图书287.99万册,博硕士论文916.05万篇;自建数据库41万多条,各种收藏品约2.82万余件。


学术期刊

重庆大学学报

《重庆大学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学报主要栏目有机械工程、电气、热能、材料工程、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矿山。学报被ElsevierScopus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万方数据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等收录。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学报设有区域开发、经济研究、管理论坛、社科研究与评价、法学研究、社会与公共管理、教育研究、经济发展、建筑城市、政治哲学、文学研究、社会学、历史学、语言艺术等栏目。学报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成员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龙源期刊网、博看网等收录。

缙湖云湖


合作交流

五彩重大

截至2023年2月,学校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国际合作平台近20个,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推进研究生全球学术课程、全球学术前沿学科系列讲座项目;设有重庆大学-辛辛那提联合学院;年均学生出国(境)访学人数达到3700余人;设有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孔子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截至2023年2月,学校与重庆市政府共同启动筹建重庆实验室、共建长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生院;与重庆30多个区县合作,共建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国际联合研究院、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气球平台微波垂直传能试验验证平台、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等;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推进对口支援高校和县中托管帮扶工作,开展定点扶贫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助力云南省绿春县和重庆巫山竹贤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学校标识

校徽

重庆大学校徽包括校标和徽章。

学校校标为圆形构图,圆内上部区域是以毛大大书法字体为基础设计的“重庆大学”;中部区域为三角图形,三角形中下部为九条水平细纹及重叠其上的五个山形图样,上部为“1929”数字,三角形外上方为齿轮,两侧各一束弧形橄榄枝图案;下部区域为弧形英文“CHONGQINGUNIVERSITY”。

学校徽章为题有毛大大书法字体校名的长方形证章,规格为45mm15mm。教职工的徽章为红底金字,学生的徽章为白底金字。

学校校徽


精神文化

校训

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校风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学风

求知、求精、求实、求新


校歌

学校校歌为1936年由胡庶华作词、许可经作曲创作的《重庆大学校歌》。

校歌

《重庆大学校歌》

江汉思禹功,教化溯文翁。

学府宏开,济济隆隆。

考四海而为俊,障百川而之东。

研究科学,振兴理工。

启兹天府,积健为雄。

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


社团文化

据2023年2月学校网显示,学校有学生社团216个,其中校级社团190个,院级社团26个; 开展了言咏国风系列活动、青年节网上主题团日活动、传统文化作品大赛、“运动一夏”系列活动、职业规划大赛等学生活动。

学校大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