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驿差飞驰于尘土飞扬的道路上,递送紧急公文,这样的场景在影视剧里屡见不鲜。所谓“八百里加急”,是古代远途传递公文的一种特殊方式,其行程速度根据公文的紧急程度而定,可分为一昼夜行程三百里、六百里和八百里加急。途中,驿差可以在驿站更换人马,进行食宿等休息。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描绘出驿差疾驰的景象,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般流转,从陕西咸阳出发,夜晚即可抵达千里之外的陇山。历史上真实的“八百里加急”究竟多快呢?《大唐六典》记载,快马在两小时之内可抵达下一驿站,每站都会更换骑马,24小时内可行进约600里。唐代开元年间,全国共有驿站1639个,驿卒2.7万人,每个驿站都配备了食宿、马厩等生活与交通工具。
不仅仅是朝廷的旨意,或是官府的紧急奏本,“八百里加急”在军事上也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例如,在决定明清兴亡的关键战役中,明朝利用“八百里加急”传递情报,与后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情报比拼。间谍潜伏在明朝兵部,将敌方战略部署假匿于兵部文书之中,利用“八百里加急”在战役发起前将情报送达努尔哈赤手中,使其掌握了敌情,从而取得了胜利。
除了传递信函,“八百里加急”还能运送物资,如军需、贡奉、赏赐物品等。据说,为了将新鲜的荔枝从广东送到西安的杨贵妃手中,或是将鲜鱼从福建送到汴梁的皇帝面前,驿差们迢迢数千里奔波,保持了果鲜鱼活,这足以证明当时运送速度之快。
“八百里加急”不仅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通信方式,更是一种速度与智慧的较量,它在古代战争、政治以及日常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