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有为的孙权,为何到了晚年却成了昏君呢?

考古发现 2025-03-17 03:28www.nygn.cn考古学家

孙权:东吴的崛起与晚年的悲哀

在历代帝王中,似乎存在一种“晚节不保”的通病。人老易固执,局势的判断也会逐渐失去精准,思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东吴的建立者孙权,也未能幸免。

孙权,字仲谋,生于乱世之中,江东基业的打下得益于他的父亲和兄长的智慧。他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继承大位,成为一方诸侯。孙权是一位博弈高手,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强大的国力。他实行屯田,设置郡县,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多次派人出海,拓展疆域。黄武元年(公元222年),被封为吴王;黄龙元年(公元229年),正式称帝。

英雄也有暮年。孙权的晚年,继承人问题引发朝局动荡。他反复无常的决策导致群下党争激烈,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这位昔日英明的君主,晚节变得十分糊涂。他信任诸葛恪这位刚愎自用的人物,并把儿子托付给他。结果刚刚咽气,吴国就开始动乱。正如诸葛恪的前辈陆逊所言:“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接之;今观君气凌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孙权晚年偏听偏信,失去了明智的判断力。他早年有英明的表现,这归功于张昭、顾雍等人。正如历史上的汉、唐两朝,得益于得力干将的辅佐。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辅佐;孙权则有张昭、顾雍、周瑜、鲁肃、诸葛瑾等人。没有他们,便不会有赤壁之战的胜利和吴、蜀的兴盛。孙权晚年却失去了这些得力助手,变得昏招频出,后悔莫及。尽管如此,孙权仍是三国领袖人物中寿命最长的一个,但他面临的死亡和后继无人的困境,是老年皇帝的共同苦恼。他的一生充满起伏和遗憾,令人深思。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