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记录了一部名为《》的著作,共十三篇,被列在“数术略”中的“形法”类之首。这部著作的内容已经失传,只留下目录。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山海经》,虽然全书篇幅不大,不到三万二千字,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这部神秘的著作分为两大主要部分:《山经》和《海经》。
《山经》,又被称为《五臧山经》或《五藏山经》,分为五大章节,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以及《中山经》。这五部分详细描述了山脉的走向、地形地貌、动植物分布等,仿佛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地理画卷。
而《海经》则更为复杂,包括了《海外经》、《海内经》以及《大荒经》。其中,《海外经》分为南、西、北、东四个部分,描述了海域的辽阔以及海岛的风貌;《海内经》则详细描绘了海域内的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而《大荒经》则描述了广阔的大荒之地,包括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以及海内的种种奇观。
关于《山海经》的篇章结构,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大荒经》以下五篇外,其余篇章的方位展开顺序并非常规的东、南、西、北,而是南、西、北、东的顺序。这一特殊的结构布局曾经引起了学者蒙文通的注意。他据此认为,《山海经》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因此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为首。尽管这一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仅凭这一点,现代学者中的大多数人并未完全接受这一说法。
这部古老的著作充满了神秘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地理著作,更是一部蕴含着古代人民智慧和想象力的神奇宝典。它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和神秘的世界,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产生了无限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