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关中地区,尤其是京师周边,灌溉设施的修建与管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使得冬小麦的产量迅猛增长。随着面食在长安城的流行,我们今天所见的饼类及加热方式,在盛唐的长安城已基俱全。甚至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早餐,与长安百姓的早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煎饼在当时的流行程度令人惊叹。有一则记载,元和十二年(817年)宣阳坊的一户部吏员家的夜宵便是香气四溢的煎饼。每天清晨,安邑坊的巷口都会响起卖饼人的吆喝声,吸引了无数早起的市民。
在天宝九年(750年)的升平坊北门内侧,有一位胡人经营的饼店每天都热闹非凡。拂晓时分,等待晓鼓击响、坊门开启的人们纷纷光顾此处,享受美味的早餐。春明门附近,也有类似的早餐店铺,生意兴隆。就连大历十二年(777年)的一天早上,匆忙上朝的左仆射刘晏,因肚子饿而路边购买蒸胡饼,边走边吃,赞不绝口。
长安城内的早餐文化丰富多彩,既有大街小巷的饭店,也有小贩推着饼车边走边卖,十分方便。宣平坊的一位老人曾因与贺知章分享胡饼而留下一段佳话。有些市民因购买的饼过多而闹出笑话,如西市一个商人的狗因吃太多饼而险些噎死。更有一些饼店同时经营旅馆业务,尤其在权贵宅第附近的饼店,因客人众多,价格高昂。
对于那些能经常参加早朝的官员来说,朝廷会提供一顿早饭,但这并非易事。吃饭时需遵守规矩,任何不检点的行为都可能遭到参劾和处分。午后下班后的用餐,则多在自家或与朋友聚餐。
长安城的早餐文化丰富多彩,从高官到平民,都在享受着各种美味的面食。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更是盛唐繁荣的象征。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禁感叹:这碗千年的早餐文化,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