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常常将自己比作春秋时期的管仲和战国时期的乐毅。他深受管仲的大义所感,希望终结乱世纷争;他对乐毅的军事策略也极为欣赏,尤其是乐毅在攻齐时留下莒城与即墨的决策,认为其展现了收服人心的智慧,而非单纯依赖武力。
关于乐毅的生平,他出生年月不详,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乐羊的后代。乐毅的先祖是魏国名将,曾助法家李俚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乐毅自幼对军事产生浓厚兴趣,曾在赵国任职,但因国内动乱而转投魏国。之后,他被魏王派往燕国出使,最终决定留在燕国,成为燕昭王的得力助手。
燕国在乐毅到来之前,曾遭受齐国的摧残,几乎面临灭亡。燕昭王欲复兴国家,广纳天下奇才,其中就包括乐毅。燕昭王为表诚意,修建了黄金台,款待才俊。乐毅被其诚意所动,成为亚卿,与燕昭王共同建设燕国。
乐毅不仅在政治上为燕昭王出谋划策,还在军事上率领弱燕之军攻占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尽管齐地未被全部占领,但他的功绩和精神仍值得赞赏。尽管乐毅被誉为优秀的将领,但缺乏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现有的资料并未显示他有所著的军事理论书籍,《乐毅论》实际上是魏夏侯玄撰写的关于乐毅军事生涯的文章。
乐毅因功被封为昌国君。他与燕昭王的君臣关系融洽,共同使燕国恢复了生机,甚至一度成为强国。燕昭王去世后,继位者燕惠王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怀疑乐毅并换将取代他。乐毅为避免猜疑而投奔赵国。后来齐国出兵反击,大破燕军并夺回失地。乐毅在赵国被封为观津君。最后他在赵国去世。
乐毅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和勇气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也体现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上。他的故事激励了后人,成为历史上令人敬仰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