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牌楼(北京为什么牌楼多?)
在二十多年前,我出版的《北京的牌楼》一书,详细记录了这座古城的牌楼风采。书中,我描绘了百余座古老的牌楼,也记录了那些经过翻修和重建的牌楼。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街头更是涌现出许多新建的仿古牌楼。
牌楼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已存在。那时,它是祭祀场所的出入口,到了唐宋时期,演变为居住小区的坊门。虽然里坊制后来逐渐消亡,但坊门依旧留存,因为它们身上承载着帝王的赐名,旺族的提字,或是旧坊原有的名称。这些牌楼,作为“似门非门”的独立建筑,矗立在街口,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元代建都北京时,京城被划分为四十六坊,每个坊都有独特的坊门和坊名。这实际上是承袭了古代的城市管理制度。元大都共设有居民坊七十五处及手工作坊六十二处,这些坊的存在为北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记。
明成祖朱棣在幽燕建都时,虽然取消了“街坊制”,但牌楼依然保留并发展。明代的京城不仅保留了街坊,还建有众多手工业“坊”,并设有一百三十二行的“铺户”。此时的牌楼不仅是建筑,更是帝王奖励臣民的最高荣誉。牌楼在人们的眼中代表着名誉和地位,尤其是在商业场所,几乎每家商店都会用牌楼作为门面装饰。
老北京的门脸牌楼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论是颐和园后湖买卖街的商铺牌楼,还是其他地方的传统牌楼,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代表性、标志性、纪念性、引导性、荣誉性等功能最强的建筑形式。这些传统牌楼样式繁多,分布广泛,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悠久的历史。如今,随着许多地区打造传统园林景观,传统牌楼已成为非常普遍的传统建筑。
我,韩昌凯,于2021年9月18日,深情地回忆起这些古牌楼的点点滴滴,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记住这些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