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探访三楚龙津第一桥作
探访三楚龙津第一桥
快乐人生
早就听说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有一座龙津风雨桥,它横跨沅江的支流㵲水河。
风雨桥是侗族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芷江的龙津风雨桥有几项吉尼斯世界记录,,它是世界上最长的风雨桥;,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全桥身都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颗钉子螺母建造的风雨桥。
龙津风雨桥,是侗乡芷江引为自豪的最大骄傲,是侗乡芷江奉献的一颗稀世珍宝。侗乡第一大风雨桥凌空㵲水河上,若一道长虹飞跨东西,紧挽两岸城池,似在展翅飞翔。“银河飞渡,风雨普济天下客,长虹横空,三楚龙津第一桥”,正是对其真实的写照。
2021年7月,当我踏上这块饱含岁月洗礼的芷江热土,走过古城步行街,第一次近距离欣赏龙津风雨桥,令我无比震撼。
酣醉于那薄雾纱拢,微波轻漾的㵲水美境之时,目睹龙津风雨桥15孔水道,16座石墩,在滔滔㵲水中一字形排开,采用挂枋吊挂建筑方式,使亭、檐级级而上,势态如飞,极为壮观,近看如16艘迎风破浪的竞舟,远看像喷津吐涎的龙齿,我不禁为号称“侗乡第一风雨桥”的奇观而赞其“源、巧、奇、匠、美”。
龙津风雨桥之“源”
芷江,湘西一个美丽的边陲小城,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因屈原《离》里“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
置身其中,我想起沈从文在杂记《湘西》中写到“河流到了这里忽然展宽了许多,约三分之二里。一个17墩的长桥,由城外河边接连西岸……”沈从文书里的“桥”,就是这个龙津风雨桥了。
传说沈从文当年在这里认识了一个同学的表姐,并与其热恋,后来表姐被土匪劫走,沈从文伤心之下夜渡水,远游北京,从此芷江少了一个警察所里的办事员,中国多了一个大文豪。
芷江不仅是座古城,风雨桥也是侗族建筑“三宝”之一。芷江,作为以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龙津风雨桥是其地标性建筑之一。
我久仰龙津风雨桥的建筑之“史”。龙津风雨桥历经沧桑400余年。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使得芷江成了商贾游客往来云集的繁华之地,龙津桥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
此桥始建于明万历19年(公元1591年),由名僧宽云带头捐建,整整用了三年时间,修建了这座名闻遐尔的十六个石礅的风雨长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当时被誉为“三楚第一桥”。并曾有墨客人有诗赞叹“凌空蜿蜒虹腰阔,破浪平分锯齿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风雨桥的出奇壮观。
但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
明宗祯六年(1633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
旧时,位于大湘西之南的芷江,地处“黔滇门户”,也是大湘西南的文化与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带。于是,也就成了“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芷江,也是一块历经战争洗礼的抗战胜地,又称芷江受降古城。
龙津风雨桥是抗战受降地,被世人称为“和平之城”“英雄之城”。
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为了事需要,把龙津桥桥面上的桥廊、桥亭、桥檐之类统统拆卸了,将一座精美绝伦的古廊桥,变成了无一附属设施的汽车桥梁,每天都有大量的用物资从龙津桥上通过。
日本人也知道了此桥是中国队的需物资运输必经之处,于是,龙津桥立即成了日本人要推毁的重要目标,不断出动战机来轰炸。
据史载,最多的一次,日本人出动了27架飞机来对龙津桥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我自巍然不动”,它却安然横卧在㵲水之上,保障抗战车顺利通行。正如当地人们说的那样,“龙津桥本身就是一条东方龙啊,岂能让鬼子的炮火摧毁“。
为了保卫芷江机场地,打响了芷江保卫战,以中国队的胜利而告终。
1945年8月23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向中国受降代表萧毅肃中将递交了降书,投降典礼就在芷江七里桥举行。日本方代表降落到这里,交出战刀,宣布日本投降,留下了“抗日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经典诗句。
当年的芷江,乃至中国,仍沉浸在狂欢之中,这场战争的胜利真是“一寸山河一寸”,中国伤亡3500万。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芷江七里桥修建了芷江抗日胜利受降纪念坊。
相传芷江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时,㵲水水河畔有大量犀牛栖息,有一年涨洪水,创历史新高,河水几乎快把芷江县城淹没,犀牛们靠自己的身躯抵挡住了洪水的侵袭,维护了芷江的和谐安定,因为这一神话,芷江风雨桥把犀牛作为“镇桥之神”,并雕刻犀牛雕塑屹立在风雨桥的桥口。
芷江风雨桥西边就是黄甲街,当年沈从文写的“王家街”,老街上的一栋不起眼的木屋却是贺龙的红二六团司令部旧址。
1935年12月28日,长征中贺龙率领红二、六团北渡沅水入境芷江。31日,抵达芷江黄甲街。红到达后,打开资本家的粮库、盐库等,把生活物资分给贫苦百姓。
龙津风雨桥之“巧”
现存的这座龙津风雨桥是1999年重修的,桥长246.7米,宽12.2米,人行道宽5.8米,由桥、廊、亭三部分组成。桥墩高15米,呈船形状,用规则四方的青石围砌而成。
长廊两侧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隔间建有7处凉亭,亭最高17.99米,抚扶木栏,登上观赏亭,㵲水两岸风光尽收眼底。
烟雨迷蒙中,龙津风雨桥“若晴虹将饮,似游龙浮水”,横贯东西两岸,气势恢弘,处处展现着侗族建筑艺术的精妙。
脊上有七个五叠四层屋面的大楼亭,位于桥中最高的八角亭,有18米高,左右两边桥头处是马尾双坡亭,从双坡亭开始,其它各亭的高度,一亭比一亭高一米,这是借爬楼步步升高,比喻侗乡人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胜似一年”。
我惊讶龙津风雨桥的建筑之“巧”。龙津风雨桥整体设计建造简洁明快,工艺精雕细琢,集侗乡建筑文化艺术与当代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
龙津风雨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如一条长龙横贯㵲水东西两岸。亭间的桥脊上,深蓝色的琉璃瓦、6组金黄色的双龙宝、兽头和飞檐翘角、白色的檐口、屋脊等,栩栩如生,凭添喜气,整个桥的长廊檐口为三层,亭的檐口却是五层,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
檐口上翘为“笑檐”,喜气洋洋。整座桥复盖着深青色的琉璃瓦,远望,像侗家的手织印染青兰布,原始古朴,很有神韵。
桥之“巧”体现出当代侗民族园林建筑风格,悬柱、悬瓜、柱脚、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
楼阁观赏厅、亭、廊、柱坊、店面门牌上的条幅,均系全国名家书法精品,由名匠雕制。
尤其是悬挂的两块题额,耐人寻味。西岸坊由布政使陈用敷题额普济安澜;东岸坊额由知县张五典题书三楚第一桥。
廊桥,默默地向世人展现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龙津风雨桥之“奇”
我感叹龙津风雨桥的建筑之“奇”。走进龙津风雨桥内,好高大、好开阔,好幽长,令人心胸为之一宽,精神为之一爽。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风雨桥用木料筑成,靠凿榫衔接,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全桥272根木柱,撑起这条侗乡神龙的脊梁。
举目仰视,桥上部横枋相衔,金柱短柱相连,成百上千的脚柱、悬柱、枋、檩凳、栏杆、悬瓜,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大小木梁挺着肩膀,横竖相交,上下穿插,真是五花八门,错落有序,交织成76排单体桥架,所有木柱、枋、梁、全用木卯榫相嵌合,结构极为精密。
廊柱上,文人墨客的对联不时可见,如“芷水回澜,上游锁钥”“龙津砥柱,彼岸接登”“风雨桥头,观山观水观尘世;踩歌堂里,醉月醉风醉侗乡”“古寨起飞虹,寨运可招天钟阜厚;侗乡添胜迹,乡民能揽地毓贤达。”……
特别是这些悬空的金柱木瓜,共有538根,两柱一梁的线统工艺,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使游人得到空中立体审美的享受和愉悦。
龙津风雨桥之“匠”
我敬佩龙津风雨桥的建筑之“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龙津风雨桥工程如此浩大而复杂、艺术如此独特的仿古建筑木工工艺施工,“掌墨师”竟是芷江县垅坪乡李秀清、邹小龙两个小学未毕业的乡间老木匠“匠心独运”。
当年56岁的李秀清十几岁就开始跟随师傅学艺,做工全凭刻有尺寸的三尺棍。当时县委、县政府不拘一格,大胆用人。
李秀清和邹小龙俩位无职称无级别的“掌墨师”,用最简单和原始的工具,凭着丰富的经验带领上百号人在施工中,居然未伤一人、未损一物,连木榫头都未损坏一个,而且比原来预想的做得更加完美。
乡间老木匠的“工匠精神”,建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如此精湛而高超的技艺,不但闪烁着侗民族建筑艺术的风采,更凝聚了侗族人民的智慧与灿烂的文化。真是高手在民间,更让我见证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龙津风雨桥2000年12月被载入上海世界吉尼斯纪录。
龙津风雨桥之“美”
我留恋龙津风雨桥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龙卧长川,民心感应匀风雨,津当要塞,物力流通贯古今”。如今复修的芷江龙津风雨桥,既是历史古迹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又是一座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侗族风雨桥。
我从桥北漫步至桥南,给我的印象是“半里廊桥半里市”。桥上两边建起了两面走水的重檐瓦屋70间,开设了体现侗乡特色的商店30余家,店铺林立,销售有侗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藤编、银饰、堆画等一系列有鲜明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供百姓进行经商贸易。
漫步廊桥,如入市井。店铺里商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有文物古玩、笔墨纸砚;亦或首饰衣物、名点小吃。游人摩肩接踵,十分喧嚷。
行人车辆从桥中间通过。四处还摆置长条木凳供人歇息。桥上居然吃穿住用的东西都能买到,还有三家牙科诊所,当地人的舞池和牌场。一座桥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满满当当都是市井和烟火的味道。
在风雨桥旁边修建了巨幅“清明上河图”浮雕,与之融为一体,更加亮化了芷江的民族文化。
站在美轮美奂的㵲水河风雨桥上,正是“何处寻芳,土俗乡风牵客梦;此间揽胜,花桥流水醉君心。”侗族鼓楼群、沿河两岸的风雨桥、从文阁、吊脚楼等建筑上的彩灯如群星闪耀,灯光映照在河水上相互辉映,色彩斑斓让人沉醉。
河东是中国侗乡最大的吊脚楼群,河西巨大的古建筑群,就是全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芷江天后宫,相互辉映。恰似桥上对联所云“五阁珊瑚顶,惟期五曜同辉,五神同护,五凤同朝,五福同享;四廊风雨桥,伏愿四衢齐顺,四祥齐看,四民齐庆,四美齐臻。”真是美不胜收。
华灯初上时,美在灯火通明的绚丽夜空,河岸五色缤纷,桥上流萤飞舞,满城凤冠霞帔。芷江在霓虹灯掩映下像披上一身光彩夺目的黄金霓裳,在夜色和灯光交织映衬下无不闪耀着金色光辉。
从文阁上隔河相望,万和鼓楼因为多了水中的倒影,显得更加抚媚动人。与不远处的龙津风雨桥交相辉映,整座城市更显浓郁的侗族风情。
我站在㵲水河堤上,赏芷江之夜,美在灯火通明的绚丽夜空,美在各族人民共同绘就的幸福生活里。
穿过风雨桥,沿着河岸往东走,再从一座现代桥走回来,便来到了万和鼓楼群,这里是目前国内罕有的侗族标志性建筑鼓楼群,宽阔的鼓楼广场也是芷江当地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
沿铺着青石板路的索子街上不紧不慢、漫无目的地闲走,可见索子街上店铺林立,在这儿还可以吃到具有侗族风味的美食“油炸豆粑”“芷江酸萝卜”“芷江鸭”等小吃。
在步行街广场上,市民享受饭后的休闲时光,或闲聊,或散步,或载歌载舞,一片热闹祥和、其乐融融。
“三楚风云传盛事,千古江山独此桥”。风雨桥是侗乡的标志,是侗族古文化的象征,也是侗乡美丽独特的风景。
风雨桥它既是桥梁,又是走廊,是亭阁,也是商场。既可以购物,又可以乘凉休闲,也可以躲雨的好地方。难怪早在唐朝时,僧贯休就以诗赞叹过风雨桥的俊俏“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
我此次芷江之行,对龙津风雨桥悠久的历史文化、桥的建筑之精美、㵲水如醉的夜色,流连忘返,记忆于心。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