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知识600字(学新知识长真本领挑“金扁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江西农业大学老师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讲解树木知识。廖镇宇摄
江西省峡江县马埠镇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现场。陈福平摄
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南下村党支部副书记石玉莲(中)和其他村干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陈福平摄
引子
“在学校里第一次知道了水稻直技术,这个‘直’不是电视直,而是把种子直接撒到田里。”
2022年10月22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后,二十大第二场“党代表通道”开启。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西省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南下村党支部副书记石玉莲,在此起彼伏的快门声中,自信地介绍起自己2013年进入江西农业大学学习后的收获,“以前我们种田得先育秧再插秧,一个人一天最多插一亩,学了这个技术,10分钟就完成。”
石玉莲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得益于江西省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中办、国办2021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鼓励各地遴选一批高等职业学校,按照有关规定,根据乡村振兴需求开设涉农专业,支持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退役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采取在校学习、弹性学制、农学交替、送教下乡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高等教育,培养一批在乡大学生、乡村治理人才。”
早在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提出了“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21年12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介绍,“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升级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累计招生87万人,毕业55万人。”
2004年,江西省4个县级教学点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参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11年9月,在部分地方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江西省印发《关于在全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通知》,提出“从2012年起,每年培养6000名左右农民大学生”。近年来,江西省各级财政投入4.5亿元,招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7万余人,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累计招生约8.2万人。目前,江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人数由2012年平均每个行政村0.4名增至近5名。
从田间到高校,农民为何上大学?农民怎样上大学?毕业后干得怎么样?日前,记者在江西实地探访。
平均入学年龄33.6岁,农民为何上大学?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为乡村着力培养一批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
4月的江西农业大学校园里春意盎然、繁花似锦,林荫路上人来人往,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大步流星赶往教学楼。偶有几张黝黑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普遍30多岁,个别年近半百。
“他们是学生家长吗?”
“不。他们也是大学生,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石玉莲爽朗地笑道。
求学不分职业,有志不在年高,近期“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分批回江西农业大学报到,并参加为期1个月的集中授课。10年前,石玉莲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第一次走进江西农业大学;10年后,她作为农民导师,在这里给大学生们分享学习和创业经验。
一名农村妇女,咋当上了农民导师?这得从石玉莲的经历说起。
1993年,石玉莲高考落榜。她相继开过餐馆、办过酒厂,一度也曾赚些小钱,末了还是亏损居多。思来想去,石玉莲决定干回农业老本行。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种地有啥难?石玉莲起初信心满满,现实却令她屡屡碰壁。2005年,中材吴茱萸市场行情好,石玉莲投入3万元种了60亩。,乡亲们一拥而上扩大种植面积,吴茱萸集中上市后供大于求,每斤售价从35元跌至18元。2011年,她又改种竹荪,没成想菌丝接种技术不过关,“别人亩产300斤,我亩产60斤。”
“地要种得好,光靠经验还不够,得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懂政策。”江西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水发听说石玉莲的经历后,给她一针见指出了关键,“你对土地有感情、肯吃苦,但技术不到家,也不分析市场,得加强知识储备,磨刀不误砍柴工。”
张水发介绍,在他教过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中,有着与石玉莲类似经历的不少。有的经营果园,因管理跟不上,果品质量不高,价格上不去;有的开养殖场,一年到头辛苦忙活,却总是不赚钱,还找不到原因……
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12月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江西等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中,未上过学的人员占比5.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比32.7%;初中程度的比例最高,为52.6%;高中或中专程度的占比7.9%;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例最低,仅有1.1%。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张水发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着力培养一批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印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4年秋季,江西省遂川、大余、上饶、都昌4个县级教学点,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参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如今,依托各县市区开放大学系统,江西省已陆续建起98个县级教学点,将高等教育资源下沉到基层。
2011年9月,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在全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通知》,提出“从2012年起,每年培养6000名左右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采取远程教育学习和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远程教育学制两年,按照就近便利原则,主要依托江西广电视大学(现为江西开放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由各市、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制两年,主要依托江西农业大学,由省里负责组织实施。
王大平是峡江县仁和镇种养大户,也是石玉莲的老朋友。他2012年被录取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每学期在县教学点完成半天到一天的入学教育后,即回家自学国家开放大学的线上课程。“打开手机,随时随地都能学。根据学员需求,教学点每个月会安排两三次教师面授或专家讲座。期末在教学点参加统一考试。”王大平完成近30门课程学习后,取得了专科文凭。
相比王大平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形式上大学,石玉莲更趣怪网希望有机会真正走进大学校园。1991年,彼时还是江西农业大学大三学生的张水发到峡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做实习辅导员,石玉莲正是张水发班上的学生。“有机会咱们农大见!”张水发的一声鼓励,为石玉莲种下了大学梦。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引入高等教育函授学习模式,为石玉莲敞开了一扇通往大学的门。但学费毕竟不是一笔小数目,当时石玉莲的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平时花销不小,她一度顾虑重重。
如何让农民念得上也念得起?江西省明确提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学员学费由省、市、县财政分别承担60%、10%、20%,教学单位以减免的形式承担10%。这意味着除学习期间的生活费、交通费外,学员不用再花一分钱就能上大学。
石玉莲吃下定心丸,借来课本起早贪黑复习备考了一个月,经村乡县三级推荐后,参加了2012年度全国成人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年底录取结果出炉,峡江县一共录取17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石玉莲考了第一名。
迄今,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累计达7万余人,学员平均入学年龄33.6岁。
农时不等人,农民怎样上大学?
忙时下田劳作,闲时上学听课,探索农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农半读的弹性学制
晚风徐徐,夜色渐浓,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灯火通明,自习室内座无虚席。36岁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胡嘉身着一身西服,在多数身穿运动休闲装的学生中格外显眼。
胡嘉既是峡江县金坪民族乡的果业种植大户,也是江西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新生。他端坐在桌前,认真整理石玉莲白天上课时讲授的内容,自习室内不时传来纸页翻动的窸窣声或笔尖滑过的沙沙声。
春争日,夏争时。胡嘉种植了两季水稻,还要打理近200棵脐橙树和杨梅树。多数农民和胡嘉一样,平常种地本就忙碌,如何挤时间上大学?
10年前,石玉莲曾为此犯愁。彼时,开学后得在校集中授课3个月,石玉莲只得把一双儿女送到妹妹家。每当下课铃响,她常一路小跑冲出教室,在走廊上总有打不完的电话,不是叮嘱家人施肥打农,就是联系经销商供应农资。“谁家没一摊子事?”石玉莲一度很无奈。
如何让“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心无旁骛上大学?江西省针对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难以离土离乡等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农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农半读的弹性学制,将集中面授时间缩短至大专每学期15天、本科30天,并尽可能安排在农闲季节。
“忙时下田劳作,闲时上学听课。”石玉莲说,现在,江西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务老师会提前征询意见,学员可根据农事安排自主选择集中授课时间,有效化解了农与学的时间冲突。
学制调整效果立竿见影,教学内容改革同步推进。
“农民上大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石玉莲直言,“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底子薄,如果课程讲得过于专业,并不适用于具体的生产实践。比如畜禽养殖技术这门课,起初有较多篇幅侧重于畜禽解剖,一度让石玉莲和同学们听起来很吃力。
如何让“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2014年,张水发主持课程改革,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农村管理难点、知识需求热点做“加减法”,对跟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的课程予以删除,增设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课程。
“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张水发介绍,江西农业大学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量身定制了11部专用教材和20部辅导教材,“全省还建成126个教学实践基地,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把课堂移到田间,让学员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课程有看头、有听头,学到手就能用。”石玉莲以农产品市场营销这门课举例,课改后少了抽象难懂的理论,多了明白如话的生动案例。她活学活用,带动村民砍掉了老化的蜜橘树,改种脆蜜桃等水果,打出了品牌,开拓了市场,如今形成上千亩果园。
按照着眼实际、强调实用、注重实效的“三实”原则,江西农业大学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开设了农业技术与管理、畜牧兽医等16个涉农专业,覆盖乡村振兴全产业链。与此,学校始终严把入口关、抓好过程关、守好出口关,切实提升人才培养含金量。
石玉莲就曾尝过“严”的滋味。“新农村建设专题这门课差点没及格。”石玉莲说,自己开始对这门课重视不够,没想到连续几次课程作业成绩都不理想,“我赶紧找老师补课,考前又熬夜复习,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加权计算后,总算过了60分。”
“江西农业大学始终将‘严进严出’贯穿学业测试全过程,不合格率保持在5%左右。”张水发介绍,学员因故缺课缺考的一律补考,未修满课程的一律延迟毕业,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的实行清退,“近10年来,学校未能毕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在600人左右。”
为乡村培养人才,学员学成返乡怎么干?
带着问题来上课,带着方法回去干,约1.9万名优秀学员当选村两委干部,带动25万多群众增收致富
春耕时节到访峡江县马埠镇上盖村,不见往日农民下田插秧的繁忙景象。
伴随着旋翼的嗡鸣声,一架农用无人机腾空跃起,按预定路线匀速穿梭于田间。上盖村“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姚春海手持遥控器,娴熟地操纵着摇杆。“过去人工插秧,顶着日头、踩在水里,一人忙活一天插不了一亩地,如今无人机智能规划路线,一天直300亩。”
“课上有老师讲理论,课后有师傅传帮带。”作为上盖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春海2018年进入江西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后,跟着石玉莲学会了水稻直技术,去年无人机直飞行面积突破3000亩。
“普通大学生通常先学理论后实践,‘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则是边学理论边实践。”2013年春季学期,石玉莲在作物栽培技术课上第一次了解到水稻免耕直栽培技术。集中授课结束回到峡江后,她租了几亩田开展试验,每天观察、记录水稻生长情况,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请教老师。4个月后,试验的水稻开镰收割,平均亩产1180斤,比其他田块高出近200斤,每亩节省成本100多元。
2013年7月,石玉莲成立了峡江县金坪民族乡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她干给村民看、领着村民干、带着村民赚,如今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至5000余亩,辐射周边3个县。近年来,石玉莲曾获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入选“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等。
“带着问题来上课,带着方法回去干。”张水发介绍,截至目前,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有1.6万余名,其中扎根农村基层的达95%。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共有约1.9万名优秀学员当选村两委干部,还涌现出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25万多群众增收致富。”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刘凯介绍。
近年来,江西农业大学从已毕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中聘请了18位农民导师,享受副教授级课酬待遇,石玉莲就是其中一位。农民导师每学期定期来校授课,分享创业经历和体会。
既让职业农民上大学,也让全日制大学生里出农民。2017年,石玉莲应邀在一场分享会上讲授创业经验,台下刚满20岁的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全日制本科生何辰辰听得入迷。她是峡江县福民乡娄屋得村考出的大学生,在石玉莲的影响带动下,毕业后返乡创业养殖跑山猪,如今存栏规模达400多头。
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江西农业大学于2018年12月出台“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专项实施意见,至今已录取8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南城县里塔镇欧坊村村民彭小敏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读完本科后,于2020年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成为江西农业大学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
“选择继续读研的原因很简单,想通过求学深造提升眼界,给村里谋条新路子。”彭小敏运用所学技术带动村民种植蜜橘,产量提高一成以上。去年12月,彭小敏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通过了,主题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此,他跑遍了全镇12个村,深入基层蹲点调研。
产学融合,教学相长。彭小敏的导师郑瑞强教授说,“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从田间地头来,最新的市场动态、近期的虫害,他们一清二楚,高校老师与学员交流相当于做调研,所以普遍愿意给他们上课。
累计招生7万余人,毕业之后咋帮扶?
扶上马送一程,去年提供专项担保贷款1.7亿元。搭平台聚合力,93个农业县全部成立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
“嗡……”伴随一阵手机震动,石玉莲打开短信一瞧,30万元贷款悉数到账。从递交申请到银行放款仅一周,解了她的燃眉之急。2021年下半年,石玉莲种植的80亩果树苗遭遇干旱。2022年初,1/3果树苗需要补种,资金链一度紧张。
2021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联合江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推出专项信贷服务,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提供信贷担保,贷款利率较一般项目低两个百分点左右,还可享受地方政府贴息优惠。相关金融信贷政策培训讲座被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纳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课程体系。
递上毕业证、确认“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身份、核验家庭农场营业执照……2022年2月,石玉莲在峡江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指导下,工工整整地填写好申请单,经过现场审核后,材料很快流转到银行。
“专项信贷服务送来真金白银,让我们干事创业有底气。”石玉莲很快完成了树苗补种,果品上市后资金回笼,今年2月就连本带息提前还清了贷款。2022年,江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新增担保放款项目248笔,新增担保放款金额1.7亿元。
扶上马送一程。7万余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上大学是第一步,毕业之后有发展更关键。2020年8月,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印发的《关于纵深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把扶持“工程”学员成长成才列入重点工作,将现有政策扶持向“工程”学员创新创业延伸覆盖,为当地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提供场所保障,并在项目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把协会打造成为农业农村人才集聚的新高地。
机声隆隆,马达飞旋,上盖村人头攒动。今年3月13日,峡江县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发起的农机展示会上,汇聚了来自峡江和周边4个县的60多名种粮大户。展示会现场就签订了5台农机设备租用合同,姚春海难掩兴奋。2016年前后,姚春海购置了6台植保无人机,由于信息不灵、渠道不通,合作社的年服务面积仅几万亩次。
2018年,姚春海入学当年就加入了石玉莲任会长的峡江县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石玉莲是峡江县首位植保无人机女飞手,做不过来的业务就介绍给姚春海。互帮互助、互通有无,姚春海的农机合作社红火起来,去年服务面积达36万亩次。
“搭平台聚合力。”张水发介绍,江西省93个农业县全部成立了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吸纳会员1万余人,带动农民创办农业企业923家、农民合作社1436个、家庭农场1020个,确保学员离开校园后抱团创业有资源、咨询技术有渠道、交流经验有平台。
左手横握手机,右手轻触屏幕,3D模型图缩放自如。永新县龙田乡花汀村党支部书记贺燕清正在展示的,是集成村居、农田、道路等多类数据的乡村住宅及生产设施服务信息化平台。去年,贺燕清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从江西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在永新县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和科技部驻村工作队的穿针引线下,引入研发团队帮助村子打造了这个智慧信息平台。
“‘富脑袋’带动‘富口袋’,让更多农民挑上了‘金扁担’。”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朝辉说,江西省将持续拓宽渠道严格“选”、紧扣需求精心“育”、无缝并轨定向“用”,到2025年,再培养约1.5万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