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在其著作中,常常在记述史实之后,添加个人的感慨与评论。在这部作品中,他忍不住发表了一通感慨,表达了他的梦想和对当时社会的愤恨。太史公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乱象丛生,这引发了他的深深忧虑。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
他认为实现这个梦想有三个条件:一是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尊崇社会之德,轻视那些专做苟且之事的小人;二是重视农业,轻视商业,认为农工商的顺序不可倒置,种田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三是用礼义来限制对利的追求,避免社会因利益纷争而动荡不安。他的这些观点,通过引述《尚书》和《诗经》得以表达。
司马迁的梦想并未实现。他看到社会中的仁义不施,道德沦丧,广大人民极端贫穷,强国不断地吞并弱国。他感叹历史循环反复,道德水准不断下降,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义?他借古讽今,流露出对当时时代的极大不满,对战争、奢侈过度和穷途潦倒的深深忧虑。
司马迁找不到这个世界为何这样的原因,只能归于“事势之流,相激使然”,发出无可奈何的哀叹。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封建社会不断反复,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社会进步缓慢,人们的道德水准甚至还在倒退。司马迁的梦想破灭了,他流露出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似乎真的有几分道理。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的轮回并未止于封建社会的更迭。直到当代,毛泽东领导人民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国家的建立,才真正实现了人民的当家做主,社会才真正走上了正道。司马迁的梦想虽未完全实现,但他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历史的进程总是曲折的,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正义与公平,总会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