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搞了新政和预备立宪 最后为什么都失败

考古发现 2025-03-25 14:53www.nygn.cn考古学家

在中国,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动。它的推进离不开权力的支撑,需要有一个对上下拥有绝对掌控力的人来谨慎地引导。否则,改革很容易中途夭折。

对于预备立宪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这样一个拥有绝对掌控力的人来推进。其实在一开始,是有这样的人存在的,那就是慈禧太后。

慈禧虽然不算一流的政治家,但她拥有实用主义的思想。她愿意尝试各种有效的改革,包括引进西方的武器和宪政。她甚至将预备立宪期定为9年,虽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她个人的私心,但她确实看到了立宪的好处,包括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皇权永固。

改革并非易事。它需要清廷放弃一些既得利益,尤其是满洲亲贵的利益。还要提防立宪派官僚利用改革扩张权力。改革必须稳健进行,不能过于急促。而这一切,只有慈禧才能做到,她对上下都拥有绝对的掌控力,能够有效应对各方的反应。

1908年慈禧的去世,让清廷无法再找到这样一个合适的人来推进改革。载沣不具备整合各方利益的能力,更不具备绝对的掌控力。他面对立宪的质疑,不断缩短立宪期限,却又不敢放权给立宪派,死死捍卫满洲亲贵的利益,最终导致了皇族内阁的出现。

载沣的行为,甚至连慈禧都明白要与汉族地方势力共天下。他极力回收各省军权和铁路路权,引发了地方势力的极大不满。地方离心势力逐渐增多,对清廷的忠诚度降低。此时的清朝才真正迎来了危机。

我们不能完全怪载沣,因为他本身就不具备掌控全局的能力。而在慈禧死后,满洲亲贵中似乎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其他人甚至还不如载沣。改革的失败和清朝的衰落,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责任,更是整个统治阶层在权力、利益和改革之间的挣扎与困境。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